到过湖北省汉川市汈汊湖的人都知道,湖水碧波荡漾,荷花鲜艳飘香。空中飞鸟自在,浅底游鱼欢畅。但33年前没有治理的汈汊湖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我在原汉川县二河区里潭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任管委会主任,亲身经历了汈汊湖治理的全过程。这个变化得益于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群众强烈要求 政府决心治理 昔日的汈汊湖纵横百里,坐民船过湖有“九十九里不满百,早上荡到黑”之说。那时的汈汊湖水面56万亩,湖面地势偏低且承接汉川汉江以北和府河、天门河、皂市河、五龙河、应城河共计总面16,821平方公里的来水,人称“水袋子”、“灾星窝”, 每年汛期又有汉江从乌柏口、新沟、曹家河的倒灌,所以水灾频繁,民苦不堪。 1978年改革开放,汉川如何迈出第一步,怎样才能加快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通过学习讨论,决定问计于民。从县直机关抽调100名干部,分成10个组,由县委常委、正副县长带队,赴7区3镇,深入到村到户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群众强烈要求彻底治理汈汊湖,让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稳产丰产农田和养殖区。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思想,决定彻底改造和治理汈汊湖。请来省水利厅专家实地测量,拟定出“留湖调蓄,渠网建站,田湖分排,河湖分家”的规划,工程分3期6年完成的方案。 群众全力上阵 政府组织实施 方案形成后,县委、县政府将其印成讨论稿,又派工作组到各区镇、公社召开干部、群众代表会,组织座谈,征求意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和热烈拥护。1989年10月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有县、区(镇)、公社、村四级党政一把手和群众代表参加的“治理汈汊湖誓师大会”,县委书记蔡绍涌作报告。 汈汊湖治理工程集中在每年的农闲季节,冬、春季各60天,集中施工,军事化建制,县设师部、区设团部、公社为营部、村为连。各级党政一把手深入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各单位留一名副职在后方,负责组织劳力和保障后勤供应。辖区男女劳力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凡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都自愿申请上阵,日上劳力10万人左右。有些男女青年领了结婚证,定了婚期,则是一推再推或干脆就在工地上举行婚礼。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把婆婆和摇窝也带上了工地。好多干部群众生病了,在卫生室服了药或打完吊针拔下针头就又上阵了。那时工地上人头攒动,红旗飘扬,歌声连天,十分壮观。 休息时间,我爱和社员们交谈,好给“工地战报”写点文章,他们异口同声说得最多的是:“治理汈汊湖关系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政府是在为人民谋利益,再苦再累也不怕。” 三期工程完成,共开挖深沟大渠390条,总长1140千米,完成土石方6850万立方米。彻底改变了汈汊湖“十年九灾”的局面,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建设起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和水产养殖基地,为综合开发利用汈汊湖开创了广阔前景。 群众参与管理 政府描绘蓝图 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汈汊湖流域的百姓更是先富一步。1997年汉川撤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将汈汊湖四渠之内纳入市区城郊建设。渠堤面硬化、刷黑,公路通村,汽车可以开到农户家门;路旁、村庄植树种花,一路一树,一村一花;规划新农村建设,按规划定位,照图纸施工;实现有线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线村村通;设立矛盾调解小组、治安保卫小组等,明确规定不允许向渠道内抛弃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 翻天覆地的改变让生活在汈汊湖的人们感到由衷的幸福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回顾汉川汈汊湖治理的过程,得出的结论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只要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再难的事也能办成,也能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