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如何进行社会化养老

2013-9-30 17:0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165| 评论: 0|原作者: 张 迪

摘要: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增多,未富先老,区域不平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化养老的问题再次引发各方关注。相关业内人士呼吁 ...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增多,未富先老,区域不平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化养老的问题再次引发各方关注。相关业内人士呼吁: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

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诸多养老模式皆很难满足现实需求。 

社会化养老成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渐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农村养老形势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37%,其中需要护理和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当大比重。

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调查发现,高龄老人很难进行居家照料。因他们多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据全国老龄办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多数为农村老年人。这部分人中,近1/5需要不同程度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

因此,老年人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并且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按此推算,有专家估计,中国现在至少有几千万家庭被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所困扰。

此外,与计划生育政策伴随的“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家庭大量出现,也使赡养老人压力加大。专家表示,“421”结构属风险型家庭架构,养老更是如此。“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 

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尽管我国社会化养老已成趋势,但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需要。国际标准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50张。而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61张——如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计算,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9.6张,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缺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人,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远远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缺失现状,一些地区尝试发展社区养老,鼓励民办养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相关职能和配套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诸多发展障碍。

资料显示,我国从建国伊始就开始进行“社会化养老”尝试。起初制度覆盖面仅限城乡特困残障人、农村“五保户”和“荣誉军人”等特殊人群。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这一制度建设尚不成熟,且覆盖面也亟待扩大。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制度化的养老保险实际覆盖率不到50%。尽管2009年6月,我国开始在十分之一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2020年前覆盖全国。但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仍面临困境。

专家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当前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准备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动和收益互补机制。 

健全和完善体系是根本

事实上,服务机制和体系不健全正是社会化养老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不少专家建议建立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专家建议,将发展养老机构和培养专业人才同产业振兴计划和积极就业政策挂钩,纳入宏观制度层面统筹考虑。

专家表示,应大力推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

民政部表示,应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有,“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同时,“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需要构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

近年,从中央到地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与供给低效并存,供给结构和供给分布失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要尽快扭转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就需要将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从社会养老服务中区分出来,予以确立和构建,使之真正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在使广大老年群众真正能够享有他们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养老服务上,使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实现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

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是由专门机构、组织和设施按一定目标和方案提供的,专门用以支持老年人因生理老化、心理变化和社会参与障碍而有计划提供的、为需要获取的基本服务。它包括老年照护和老年社会参与两大类。前者分老年生活照料和老年健康护理两组服务,是基本养老服务的“安全网”;后者主要可分为老年文化、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维权四组服务,也是基本养老服务的“必备件”。把这个基本养老服务的范围确立以后,再使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筛选出两类六组服务之下的具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其应依据的主要标准是:1.应是对广大老年人需求最迫切、影响最显著的服务项目。2.应是对广大老年人既有效又是成本较低、可以承受的服务项目。3.应是基层已经或需要开展的具有适宜技术、人才和设施的服务项目。4.应是可以适时做动态调整的服务项目。

确立和实施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是广大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的最重要的保证。其重要意义在于:确保公平,即老年人人人共享;确保基本,既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又适应基本养老能力;确保永续,解决财力有限与需求几近无限的矛盾;确立标准,即为规划决策、资金投入、评估监管提供可以操作的标准。

过了两年,家里安上了电灯,夜晚的街巷也亮起来了,人声车声也多了,“卤腐沙鸡”的叫卖声却听不到了。不知是沙鸡都飞到遥远的地方了,还是驼背老人驾鹤西去了,也许他改行干别的营生了,那么大年纪又驼着背能干些什么呢?门洞里鸽子们的“咕噜”声依然响着,常勾起我淡淡的思念,那冷清的小巷里低沉的渐近渐远的叫卖声,在寒夜里含着丝丝温馨,也让人丝丝牵挂。

这些记忆虽然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但常被我提起。有时听到别人说些大话假话,我会冒出一句“驴肉吃多了”;有时看到生撞硬挤的不文明行为,我会用一句“沙鸡膀子”讽喻;有时得到别人小小的帮助,就像喝了一碗清香甜润的谷米茶汤;有时和挚友夏夜谈心,就像清凉滑嫩的碗坨儿入肚。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