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杨树标事件”始末

2013-9-17 14:5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85| 评论: 1|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导语: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全国掀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而当时发生了一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污染事件”,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树标事件”。“清污运动”是“文革”结 ...

导语:20世纪80年代,为了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全国掀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而当时发生了一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污染事件”,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树标事件”。“清污运动”是“文革”结束后中国正式开展的第一场“大批判”,是那个新与旧撞击的时代的写照。让我们暂时回到八十年代,回到那个转折、过渡、发展、令人迷茫、也让人振奋的年代。

“两个半”问题

当时,杭州大学的教授杨树标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蒋介石研究这门课程,在社会上轰动不小,旁听者云集。他在报告和讲座中多次引述一件轶事:1933年,冯雪峰与毛泽东聊天时说到,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解放后,冯雪峰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记述了这件轶事。所以,杨树标讲课时,就经常引用这句话:“一个日本人说只有两个半中国人是懂得中国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而那半个是毛泽东。”

这段引述在学术圈内乃至坊间流传开来,越传越广,到后来传播成“杭州大学历史系一位老师说,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中国国情,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开始,杨树标对这种误传不以为意,但没想到这个“瞎传”竟传得全国都知道,连他北京的朋友都打电话向他核实。当越来越多的熟人向他求证此事,曾一笑了之的杨树标终于笑不出来了。

这句话引来了麻烦。1984年初,浙江省纪委认为杨树标在授课时散布错误言论,除了“两个半”问题,他还提到,“国民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党”,省纪委也认为这对蒋介石的反动罪行有翻案之嫌。

1984年春,《杭州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木易”的文章,对杨树标讲到的“两个半”问题提出批评。这件事被捅到报纸上去了,问题更严重了!

木易在报纸上对“两个半”的说法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个历史系老师信口雌黄,胡说八道,蒋介石能与毛主席比?是蒋介石了解中国国情还是毛泽东了解中国国情?如果说蒋介石比毛泽东更了解中国国情,他怎么会被毛泽东打败的?杨树标把毛主席放在什么位置?把共产党放在什么位置?

一个只要查证就可搞清的问题,经“木易”这么一上纲上线,完全成了政治问题了!

紧接着,浙江省一位领导在几次会议上公开点名批评杨树标的错误言论。更有人将此定性为全国精神污染大案。

而这还只是一个序幕,一场风暴正悄然向他袭来。

毛泽东还不如蒋介石? 你的立场呢?

不久后的一天,浙江省纪委的一位处长到杭州大学找杨树标调查此事。

那位处长开门就问:“你说‘国民党曾经是一个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党’,你的立场呢?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

“我的立场非常正确,国民党当然是有历史传统的,国民党的创始人是孙中山,毛泽东还是国民党员,还当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呢!”

“什么?你说什么?毛主席是国民党员?还当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处长恼火的同时又吃惊地责问。

这位处长的回答让杨树标十分恼火,他毫不客气地说:“你这点知识只是连环画的水平,你不配和我对话,说老实话,你给我当学生都不配!”

这句话伤了处长的自尊心,他的脸顿时涨得通红。他紧接着问杨树标是不是说过,中国只有两个半中国人是懂得中国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我说过。”

“难道毛泽东还比不上蒋介石更了解中国国情?”处长开始咄咄逼人。

杨树标说:“那句话是我说的,我每次讲课或做讲座都讲得清清楚楚,只要不是恶意歪曲,只要把上下文连起来,问题就一清二楚了。我每次都特别交代:这句话是日本人说的,你们要查出处吗?你们可以去找冯雪峰。他了解整个情况——当然你们已经找不到冯雪峰了,他死了。你们也可以到报纸上找,这篇文章是冯雪峰写的,就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人民日报》?哪一天的《人民日报》?”显然,这句话使处长大受震动,他吃惊了。

这次核实过程,整个对话气氛很不和谐,好多次都是剑拔弩张。

中央领导批示后,杨树标事件被列为全国清除精神污染大案。为调查杨树标的错误言论,浙江省委组成专门的调查组进驻杭州大学进行调查。

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

调查组在做了大量外围调查工作后,又找杨树标面对面沟通。这次沟通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居高临下,对话是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

杨树标承认,他在讲课中不是没有错误,不是没有出轨的地方。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面对广大听众,他需要营造适合听众听讲的氛围,演讲到一定程度时,激情上来了,语言如决堤的江水,刹不住了。有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他连顾忌也忘了,有些能在私下里讲的而不便在公开场合讲的出格的话,也就刹不住讲出去了。虽然此时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的言论已放松多了,但左的思想仍很有市场,左的意识还在许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具有左的意识的许多人还处在领导岗位上,宁左毋右还是许多人认定的不犯错误的圭臬至宝。因此,当杨树标的讲话不能百分之百正确,当他的言论出格时,他的尾巴就被人抓住了。

经过了先后近一个月的调查,事情完全搞清楚了:调查报告认为杨树标讲课的基调是宣传爱国主义,引用了大量史料,又能联系群众思想实际,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和较丰富的知识,并且语言生动活泼。因此,主流是好的。当然,讲课中也有一些不准确、不科学、信口开河的东西,乃至出现某些错误,对此,必须给以批评,使其引以为戒,接受教训,不再重犯。总之,对于一篇文章,一堂课,一个报告,首先要看它的基本倾向是什么,如果基本倾向是好的,那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其缺点和错误。杨树标的讲课和报告,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杨树标的讲课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他的问题,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治学态度问题,宣传纪律问题。

读罢这个报告,杨树标很感动。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全国清除精神污染的大背景下,调查组能把报告写成这样,给出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如此宽松的结论,太不容易了!

浙江省委读罢报告,当场表态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就此结束! 至此,沸沸扬扬波及全国的“杨树标事件”终于落下了帷幕。

1989年,杨树标的《蒋介石传》出版,这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蒋介石的传记,此书一问世,马上洛阳纸贵,出版社连印了11次,共计发行31万册。而这不但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并且为我国的统战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台湾对此书高度重视,陈立夫读罢此书深为感动,忍不住给杨树标写信;台湾的阳明山蒋介石纪念堂专门将此书收藏,直到如今依然还在。

(选编自叶辉:《仰望星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月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桃园愤青 2013-9-21 20:08
一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是谁?在上么情况下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的、真实的看问题本来没有错。但是这个日本人说的不一定对,1933年还有许多人呢?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