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70年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洪流里,有一群共和国同龄人,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也是伟大时代的亲历者与受益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德州市委老干部局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齐鲁晚报、老干部之家网、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电视台等媒体、网站,特别推出“我与共和国同龄”策划报道,多路记者对话与共和国同龄的市民,透过镜头和文字,倾听他们讲述70年来的往事流变和经历感受,让更多的人一起见证祖国成长,向祖国献上深情的祝福! 导语: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中国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如巨龙般,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从站起来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已走过了七十个春秋。我们很幸运的赶上了祖国的蒸蒸日上的发展,因此很多人会说,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其实比起我们,祖父辈们才更像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他们关于这个时代的故事才跟更让人感动。今天我们带大家认识的,就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张瑞胜。 解说:1949年10月12日,在陵城区的一个小村庄,张瑞胜出生了。与共和国同龄,这就是张瑞胜和他所爱的祖国的说不清的一种缘分。那一年,经历了百年困苦的中华民族涅槃重生。 同期:张瑞胜:我是从小在农村跟着奶奶长大,父母(参加)抗日战争在渤海军区,然后调到陵县。那个时候是50年代、60年代,基本上是在农村长大,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差,吃糠咽菜,常年也吃不了一顿肉,过节了改善一下生活。 解说:在那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代,尽管已经没有了压迫与剥削,但普通人的生活还十分的艰难。张瑞胜家里有兄弟姐妹很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时有发生。1968年,张瑞胜初中毕业后,决定像父母一样报效祖国,正式参军入伍,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张瑞胜每月都往家里寄钱,有能力补贴家用成了他那时最幸福的事。 同期:张瑞胜:后来当兵到了部队算是能吃到一顿馒头一顿大米一顿窝头。到了1968年、1969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军贴费是一个月6块钱,生活费是每天4毛5。 解说:转眼来到1974年,24岁的张瑞胜考到了武汉通信学院,这一呆就是16年,成家立业都在部队完成。张瑞胜告诉记者,别看现在人们都是挑着吃挑着穿,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个罐头可都是奢侈的事。 同期:共和国同龄人 张瑞胜:我是75年元旦在部队跟家属结的婚,结婚以后我到军人服务社买了两个罐头,拿回来我家属说活了20多岁了,还没见过罐头,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匮乏。 解说:1989年,张瑞胜转业到了德州地区公路管理局办公室,并被委以重任建设了德州第一条高速公路——济聊高速,至此张瑞胜的工作和家庭都步入了正轨。 同期:共和国同龄人 张瑞胜:建设时间是1995年3月成立了济聊公路办公室,我就到了济聊高速公路。这个办公室设在齐河,济聊高速公路一共41.5公里,在那修了两年半就建成了。 解说:当记者问张瑞胜老人新中国成立这70年的变化时,他一直在说,变化太大了,大到他不知如何说,大到好像以前过过的苦日子都是一场梦。 同期:共和国同龄人 张瑞胜:共和国70年,我们的国家和人们的生活都有很大提高,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现在来到一带一路脱贫致富,将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来越走越美好。 解说:从张瑞胜老人70年的经历折射了祖国70年的发展,有过困苦,有过挫折,有过发展。我们的祖国也终究度过艰难,迎来了新的时代、新的发展。现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张瑞胜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这或许就是他对祖国最衷心的祝福。 同期:共和国同龄人 张瑞胜:两弹一星上了天,造出蛟龙海底钻,中国高铁跑的欢,航母出航收守海边。一带一路抓共建,脱贫致富把民安,两大目标抓得好,习总人民的好代表。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与共和国同龄”主题征文 系列报道之九 供稿单位:德州市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