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字学习笔记,数十封书信建议见证84岁老党员的赤子情怀为老党员于仁芳点赞!前不久,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来到德州禹城市李屯乡李庄村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这是退休老党员于仁芳的家,见记者来了,老人放下手中的笔起身欢迎,一双有力的大手外加矍铄的精神,让人想不到他已经84岁高龄了。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右二)在于仁芳老人家中采访。 书桌上,全是老人的各种学习材料,包括书籍、资料汇编、党报党刊等,这些资料有乡党委给他送来的,也有他自己收集的。一本本写在信纸上的读书笔记装订整齐,大概有近30页,粗略数一本就是一万字左右,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这样的读书笔记他近两三年已经写了上百本。 今年“七一”前夕,德州市委常委、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右)到于仁芳老人家中慰问。 于仁芳老人1958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乡镇小学、初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退休。老人告诉记者,抗战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于曼青,是他的堂叔,战争时期十里八乡曾传颂的“九大娘”送子参军故事的故事也发生在李庄村,自己从小心里就种下了这样的印记,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要坚定信心始终不渝跟党走。 于仁芳老人在学习中。 前些年,老人感到,尽管生活待遇在不断提高,但退休后参加组织生活渐渐少了,和党组织似乎有些疏远了,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近几年来,特别是“两学一做”活动开展后,市乡党委一是开展送学上门,二是积极征求老党员老同志对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尽管如今老人的耳朵有些背,左眼也已经看不见了,但老人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又被激发起来了。他告诉记者,仔细体会这些学习资料中的内容,感到情真意切,和现实联系很密切,就像在跟自己说话。自己不大会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看电视和读书看报,但真学进去了,做这些笔记,写这些感言,都是情不自禁。不仅如此,还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虽然自己并不在一线岗位上,但也有很多话想说,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容易,既要贯彻中央精神,又要贴合当地实际。自己根据学习领会的精神,结合乡里的重点工作,把一些想法表达出来,不说出谋划策,希望能给干部们鼓劲打气。 于仁芳老人部分手写的读书笔记 老人的儿子于永进说,学习现在是老人最重要的事情,不仅自己学,还带动全家学,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在大学入了党,现在北京、南京工作,学习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她们还经常和爷爷交流学习体会。村支部书记于永昌告诉记者,这些年伴随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全村46名党员,在家的20名左右,组织生活和学习制度完善起来了,并在北京、济南设立了流动党支部,还成立了党员微信群,在这些积极参与的老党员带动下,每月15日的党员活动日,在家的党员几乎都能参加。 于仁芳老人给乡里的部分信件 李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晓告诉记者,于仁芳同志已经给乡里写了数十封来信,每次收到老人的来信,他都会安排将其打印出来,给乡镇干部传阅。听说老人了解于曼青烈士和“九大娘”送子参军的故事,他也请老人将这个红色记忆整理出来。老人的学习精神的令人感动值得大家学习;而老人的意见建议,无不出以公心,很朴实,有理论根据也结合个人体验,不乏真知灼见。社区园区建设、经济发展、环保民生,都是为了老百姓。要干好这些重点工作,就特别需要一大批这样“跟党、为党、忧党、爱党、护党”的老同志老干部的监督和提醒。(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峰 通讯员 丽峰 李月 王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