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休养所是党和国家集中安置照顾离休干部的休养场所,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曾经为党和国家干部制度的根本改革,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党的事业的薪火相传,为保障老干部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做出了重要贡献。河池市干部休养所发展30多年来,随着住所离休干部进入了高龄、高发病后“双高期”,住所离休干部日渐减少,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推进干部休养所的转型发展、实现改革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现对河池市干部休养所目前的状况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对干休所未来转型发展的一些初步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河池市老干部休养所成立于1983年1月,为老干部局下属正科级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占地面积9034.99平方米,人员编制9人,现有人数9人,先后接受安置离休干部50人,住房制度改革后固定安置人数38人,目前健在9人,平均年龄88.1 岁,其中6人在所居住。老干部遗孀13,其中在所居住10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30多年来,干休所坚持贯彻落实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政策,离休干部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建所初期,我所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老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为老干部老有所养、安享幸福晚年,使广大老干部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放心地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对干部退休制度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保证干部队伍年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措并举,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得到全面落实。一是配备了相应的活动场地、会议室、活动室、医务室、服务用车,规范了干休所老干部理论学习、文体活动、参加重大会议、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服务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了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老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干休所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职工考勤、财务管理、活动室管理、医务室管理、车辆管理、值班制度等,优化、细化干休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四是美化环境,调解邻里纠纷,为老干部创造和睦温馨的大环境,使老干部充分感受到干休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亲情服务,老干部满意度不断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模式,主动作为提供精神化、亲情化、个性化服务,通过“四到位”联系制度、节日走访看望慰问制度、生日慰问制度和发放“爱心联系卡”等,进一步增强了与老干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中无论是涉及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还是与老干部衣食住行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用车、水电维修维护等琐事,干休所工作人员都能急老干部所急、想老干部所想、帮老干部所需,满腔热情地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事,做到“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 三、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亟待更新。一是由于干休所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抗震强度远远不符合现代的建筑要求,加上历经30多年的风雨侵蚀,缺乏维护,房屋渗漏,墙体开裂,不仅造成房屋老化维修成本剧增,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所内公共道路、水电设施老化、围墙开裂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尽管近年来市财政已拨付资金加固了围墙和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三是目前干休所办公设备、老干部活动场所、医务室设施急需更新。 (二)住所人员结构多元,管理难度大。过去,干休所所内住居的人员仅有两部分人,老干部及家属和工作人员。现在有的老干部去世或老干部夫妻去世后,有的房子由子女自己住居,有的子女将房子出租给所外人员,于是便增加了大量的外来人员,这些外来人员中有公务员、有经商者,有农民工,还有小型公司,外来人员的逐年增多,干休所变成了“大杂院”,就管理而言,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服务于老干部,一方面还要对居住的外来人员加强管理,以免给老干部的生活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三)转型发展思路不清,思想受影响。由于住所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生理机能退化,疾病增多,生活照顾、精神关怀越来越依赖干休所,丧偶、独居、空巢家庭、生活不能自理的越来越多,需要更为细致、更为优质的服务。随着住所老干部人数的减少,干休所面临转型,如何转型、如何发展、工作人员如何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所内工作人员的思想。 四、意见建议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30多年来,河池市老干部休养所得到了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设立机构、编配人员、提供必要的保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以及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功能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完善,社会化整体服务水平整体提高的新形势下,干休所的封闭管理和小而全的自我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老干部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需求。特别是住所离休干部已经进入高龄、高发病期,住所离休干部急剧减少等问题的存在,干休所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因此,要转型发展,首先要对干部职工、住所老干部开展广泛宣传,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切实增强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最终形成了必须转、逐步转,科学转的共识。 (二)合理调剂,妥善安置。目前,干休所现有工作人员属于老干部工作系统内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有着多年的老干部工作经验,而且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秉公办事。建议进一步整合干休所现有人员队伍,通过调剂编制,适当增加老干部局、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人员编制,继续参与老干部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为老干部工作部门保留人才资源。 (三)盘活资源,推动转型发展。要充分发挥干休所土地和环境资源优势,以及健在的住所老干部的人才优势,以建老干部党校为方向推进转型发展。首先,住所健在的老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组织观念、组织纪律性强,有的老干部在原单位担任过职务,懂管理、守纪律、都曾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长期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在过去数十年的革命工作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及原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过突出贡献,在人民群众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充分发挥这些老干部的作用,为推进干休所顺利转型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其次,老干部休养所两个区域都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生活方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周边的老干部也较多。通过就地改造,盘活现有资源,完善设施,建成由老干部局统一领导管理下的老干部党校,以实现干休所工作的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