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城市针对老年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全力打造“农村办大学、农民上大学、民师上讲台、农业进课堂”的农村社区老年大学新模式。 整合资源,保障经费,农村办起大学。一是整合资源,布局农村老年教育。由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牵头,整合东枳沟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资源,成立全市第一家农村社区老年大学。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进行推进,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社区老年大学33家。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办学正常运转。农村社区老年大学所有课程全部免费向老年人开放,日常运转费用全部由镇街(园区)解决,老干部局依据社区老年大学考评等次,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补助。三是拓展延伸,扩大教学站点覆盖。利用农村社区、站所公共资源、自然村党群服务站等平台,发挥蔡家沟艺术实验场、小展村年画村等的教育服务功能,拓展延伸教学活动站点;推进家庭学习中心户建设,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 宣传动员,特色教学,农民上起大学。一是宣传发动,吸引老人走进大学。深入农村社区、自然村、集市,张贴招生简章、散发传单,并现场解疑答惑,吸引更多老年人走进大学。目前,各社区老年大学共开设专业班级220多个,参与老年人近6000人。二是因地制宜,开设特色课程。除开设书法、绘画、摄影、舞蹈、声乐、医疗保健等常规课程外,还加入百尺河东路大鼓、诸城派古琴茂腔、密州黑陶等地方专业设置,对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三是多措并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设课前十分钟“微党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积极开辟“第三课堂”,走进春江农业生态园等基地,组织学员开展绘画写生、摄影。 选配教师,强化培训,民师走上讲台。一是开放讲台,增强办学效果。重点筛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有绝活儿的民间艺人,专门开设特色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作用,增强老年大学办学吸引力。二是加强培训,提升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到市老年大学进行集中培训与学习,提升授课专业水平;市老年大学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辅导,促进了社区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三是广开渠道,稳定教师队伍。发布招聘教师公告,招募老年大学后备教师,丰富教师人才库;开展优秀教师评选和表彰,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优秀教师,稳定老年大学教师队伍。 服务农村,搭建平台,农业进入课堂。一是开辟农业课堂,推广成功经验。将农业课程编成教材,帮助学员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教师王世业自费到烟台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开辟了草莓种植课程。二是指导农业生产,引领带头致富。实施“助推出彩农家人”工程,把教学班办到合作社、养殖场、田间地头。学员沈清林利用所学,注册成立了“诸城市肉驴养殖合作社”,带动并指导全村20多户家庭走上了致富道路。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农村社区老年大学成立志愿服务队30余支,志愿者900余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党务村务监督、文艺宣传、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