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于2014年6月,现有离退休科技工作者156名,平均年龄65岁。自成立以来,他们发挥科技和经验优势,发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不图名誉、不畏人言”的精神,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基层群众。协会共撰写调研报告160多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4份,为基层解决难题300余项,组织科普宣讲127场,为义乌建设 “世界小商品之都”作出积极贡献。协会连续4年荣获浙江省老科协调研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被评为义乌市模范基层科协。 一、服务政府建言不遗余力 在有的人眼里,老科协只是一个老人聚聚会、谈谈心、找找乐的团体。建立老科协为什么、图什么?协会领导班子十分明确,成立老科协不完全是为自己找乐,是让大家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他们把为政府建言作为“重头戏”,围绕“领导关注的、部门该做的、群众期盼的、当事者不便说的、协会能说明白的”等方面,尽心调研、尽力建言、尽能献策。一是让领导“点”题。每年初主动征求意见,列出领导点题单目,组织精干力量攻关。2017年初,市领导点题“义乌城市地位”问题,副会长吴海燕通宵达旦撰写《“城市年轻指数金华市排名全国第二”带给义乌的思考》长篇调查报告,提出义乌未来城市发展思路和建议,市领导批示在媒体全文编发。如何保持和促进义乌小商品市场持续繁荣,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艰难地寻求破好这个题,鉴于此,会长楼林禄于2016年6月撰写了《确保小商品城在市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的调查报告,为市场转型把脉,这个调研报告,后来成为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学习资料。二是请部门“命”题。市委组织部想了解全市大学生就业情况,协会历时三个多月,撰写了《进得来、留得住、有作为—义乌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专题报告,为义乌市出台人才新政提供依据。三是由协会自己“出”题。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痛点堵点问题,协会结合自身特长,自主选题调研。2016年,协会“微水系治理”课题组历时半年,深入义乌各地山塘水体进行广泛调研,顶着烈日测水质、顶风冒雨查污水,撰写《再不能漠视小微水系的保护与修复》调查报告,该课题早于浙江省提出开展“剿灭劣V类水”活动整整一年,填补了全国在该领域空白。针对义乌农村大力推行旧村改造,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欠缺现状,他们走街串巷寻找古建筑,搞清楚“哪些地方有老房子、哪些年久失修、哪些保护较好但利用不够”,撰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存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调查报告,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长批示“列入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会员顾柏明83岁高龄,2014年以来患癌症,只要病情稍微好一点,他就投入麻风病防治研究。2016年2月,有媒体报道“浙江有来自云贵川等高流行区的输入性麻风病例”,他马上引起警觉。义乌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20万,每天又有15万客商出入义乌,会不会有麻风病人流入?他立即带病开展调研,发现2007-2015年间义乌新发麻风病14例,有12例是输入性病例,他很快写出《关于麻风病疫情筛查与应对的建议》,有关部门及时采纳并采取措施。 二、服务基层解难竭尽全力 这些年,义乌的一些经济实体在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协会本着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把为基层排忧解难作为“份内事”。义乌市黑白矿山机械厂生产的这种破碎机诞生已有一百多年,但始终存在“破细料”难的问题,协会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等相关领域专家,建立了义乌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开创了“粗破机型破碎细料”的全国先河。为从政策层面帮助农业企业解决困难,2017年协会抽调6人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2个多月,逐一走访市内15家农业企业,撰写《对我市部分农业企业创业创新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引起市里高度重视,市领导批示“要改变重工业轻农业问题,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着手研究支农新政10条,15家企业反映的问题要一个一个研究解决。”全市支农新政10条随即出台,有关部门登门走访农业企业,逐一解决问题,农业企业主拍手称快。2014年10月,市政府投资3.4亿元的上溪“义乌模具城”一期开业,困扰城区市民的噪音、油污、粉尘污染的模具专业街搬进了义乌模具城生产经营。但是,由于模具城离市场较远,许多模具经营户逐渐搬离模具城回流到城区经营,协会通过调研及时撰写了《做大做强“义乌模具城”的思考与建议》,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全力支持模具城做大做强,把上溪镇打造成特色模具制造强镇”,现在义乌模具城一期、二期经营户爆满,已在规划三期上马建设。模具城和周边老百姓的房屋租金涨了几倍,从业人员达15000余人。义乌一直是浙江省最大的红糖生产区,2016年以来义乌红糖因质量原因导致“销路不畅、销量下降、价格下降”,企业主苦不堪言,协会及时开展红糖标准化调研,推动出台标准化栽培、红糖标准,红糖保质期从6—10个月延长到18—24个月。义乌青枣栽培已有1800年历史,曾经是我国南方枣主产区,枣树曾是义乌人的“摇钱树”,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枣园面积不断减少,青枣产业令人担忧,协会及时就恢复青枣产业发展开展调研,同时进行生产推广,大力宣传枣业种植技术,并发动枣业专家对种枣大户进行现场指导,2018年底,全市枣园面积较2014年增长了3倍。 三、服务群众宣讲尽心尽力 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为己任,用余热播撒“科学之光”。协会组织科技素养高、理论水平高、能归纳、能演讲、有积极性的24名老科技工作者,于2015年成立义乌市科普讲师团,下农村、进社区、走学校,开展卫生健康、先进科技、农业气象、生活科学等方面的科普讲座,把科学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讲座知识面广、切合实际,使广大群众深受教育和启发,讲师团成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知识专长,为科普教育奉献出自己的余热。金牌讲师、原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基冬针对老年人存在的慢病防治方面误区和误导现象,对症讲解、分析原因,循循诱导、通俗指引,让居民们听得明白,受到了教育。金牌讲师、原教育局工会主席陈土福,不顾年老体弱,依然充满激情,一年四季奔波在边远乡镇的小学,为祖国花朵讲解前沿科技发展情况,鼓励学生从小立志,学好文化课程,长大为祖国作贡献。下乡宣讲,大家开自己的车、用自己的油,路上吃碗面条,“我们就像在播撒科学的种子,哪怕只有1﹪的受众能够通过讲座有所启发,或踏上探寻科学的道路,或找到自己成才的方向,我们就知足了。” 至今,协会讲师团共开展127场科普讲座,受众8000余人。为扩大科普宣传效果,他们在全市成立6个科普教育基地,义乌绿农科技公司的 “光合叶膜”种植技术是一项颠覆性的农业新科技,采用这项技术,蔬菜、瓜果可以不使用农药,协会一边负责技术援助和跟踪服务,一边组织人员到基地现场体验,大力宣传普及, 2018年义乌3个镇街试验用该技术种植蔬菜、瓜果、花卉取得显著成功,2019年推广到衢州、奉化等周边地市。同时协会还建立了老科技工作者门户网站、创办《义乌科普》杂志,开办科普沙龙论坛,以各种形式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了练好科普宣讲内功,协会采取多种措施,给会员“充电”。2019年7月,义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邀请省老科协副会长夏建勇为全体会员作《科技·创新与强国梦》专题讲座,进一步激励全体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特长,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