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他说:你一人办起了一所大学;他谦虚地笑着说,办好老年大学为老干部们服务是我的荣幸。这所大学是邹城市老年大学,这个办学的人就是老年大学校长张佃生。从2003年筹建,到目前8个专业22个班次在校学员700余人次的规模,市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培训15届学员5000多人次,先后被济宁市委市政府、山东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先进单位”、被省老年大学协会命名为会员学校,张佃生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先进个人。 “能为老人们做点事,再苦再累也无悔” 万事开头难,筹建老年大学让张佃生费尽了心血。2003年,我市启动老年教育,组建老年大学,张佃生担起了筹备的担子。他下决心:一定要把老年大学办好。可问题接踵而至:在哪办学?怎么办学?如何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来源,等等诸多。困难总要解决。他订购了大量资料,走遍了周边的县市区所有老年大学,理清了思路,决定从解决场地和学员问题入手,先把学校办起来。 没有场所?借!他在市青少年宫借用了两间教室。没有学员?找!他多方收集退休人员信息,挨个打电话、上门走访,反复动员,终于找到了80名学员。没有教师?请!他亲自上门,邀请了4名德艺双馨的知名人士担任教师。虽然只是书法绘画、卫生保健两个班,但总算达到了办班条件。9月,举办了开学典礼和揭牌仪式,市老年大学正式成立。 匆匆问世的老年大学让学员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要求来校上学的老人越来越多,他又积极奔走。2004年,校舍由青少年宫搬到原博雅社,新增音乐、舞蹈、太极拳剑等专业。2007年,学校再次搬迁,由原市商校改建,增加了摄影专业,并与胜利电脑学校联合,开设了微机专业。 “营造良好环境,让老人们学有所乐” 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的学习环境,张佃生多次向有关单位申请,争取资金对校园进行改造整修。硬化道路,安装健身器材,粉刷室内外墙壁等,购买桌椅,为教室安装电视、空调、投影仪,使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老年大学成为老人们生活的乐园。 为调动学员积极性,张佃生把老有所学、学有所乐作为办学宗旨。每年组织开展书画作品毕业展,连续五年出版《学员书画摄影作品集》。多次送文化下乡、进社区、进学校,广场文化演出等活动。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他成立了老年大学合唱团,并代表济宁市赴省城演出,荣获集体二等奖、风采奖和优秀指挥奖。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老年大学合唱团到济宁市声远舞台演出了精彩节目。为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老年大学合唱团在文化广场、钢山剧院、仁和剧场登台演出,获集体二等奖和优秀指挥奖。2019年初,选拔节目参加了济宁市老年春晚节目汇演。老年大学成为老人们生活的乐园,学员刘合存老人说:“在老年大学里,我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也找到了一份乐趣!” “注重人性化服务,让老年大学充满活力” 老有老的特点,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校,对此张佃生深有体会。办学之初,管理服务人员只有他一个人,2005年以来,又增加了2名工作人员。作为带头人,面对阅历丰富的老年群体,如何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张佃生时刻挂在心头的问题。他总结了“四心”秘诀,即真心、诚心、爱心、悉心对待老人。他深入到课堂听课,与老人细心交流,详细了解老人们的期盼,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帮助老人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工作上,他严格要求,把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学员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置课程,制定规章制度并带头遵守;节约办学,开展节约一度电和一滴水活动;推行学员自我管理,保障教学秩序。在生活上,他尊重教师,关心学员,以诚相待,热情服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教师的工资偶尔不能按时拨付时,他主动用自己的工资、向亲朋筹借也要按时足额发给教师;当有教师患病住院时,他带上礼品去看望,当有学员因病请假时,他嘘寒问暖。他的真诚,得到学校教师和老人们的尊重,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现有老年大学已不能满足需求,张佃生又投入到为扩大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的努力中,为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倾情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