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休干部服务工作中引入“精准化”理念,可以进一步适应离休干部服务需求,切实为离休干部提供更加精细、更具个性的服务。 ○随着离休干部年龄日趋增大,全县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后“双高期”(高龄、高发病期),离休干部数量在加速减少;离休干部医疗费用逐年增加,护理、精神、生活等精细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 ○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后“双高期”的现状,牢固树立精准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离休干部服务新方法新模式,从离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掌握需求信息 ,精准对标政策落实,精准开展个性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进精准化服务工作,提升离休干部幸福指数。 ○精准服务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服务观念有待提升,对于老龄化严重的离休干部由管理型向精细化服务型转变的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服务方式有待创新,社区、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个性化服务有待创新,注重大众化、单一化、抽象化服务管理方式,缺少个性化服务。 ○针对离休干部后“双高期”的实际情况,需要认真探索创新,注重在信息动态化、利用社区资源、创新载体、创新服务等方面,积极为离休干部提供精准化的服务。要注重强化信息动态化管理,分层分类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精准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准化”服务理念越来越备受关注,在离休干部服务工作中引入“精准化”理念,可以进一步适应离休干部服务需求,切实为离休干部提供更加精细、更具个性的服务,这是贯彻“十九大”报告和全国、省市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为广大离休干部做好服务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沂源县离休干部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离休干部老龄化日益凸显,离退休干部队伍呈现出离休干部数量加速减少的特点,截止2018年10月份,沂源县离休干部数量仅为178人,平均年龄在88岁以上,其中,机关72人,事业单位54人,企业52人,享受副地(厅、司、局)级待遇2人,正县(处)级待遇3人,副县(处)级待遇5人,正科级待遇136人。截止2018年10月,沂源县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15个,离退休干部党员2600余人,其中离休干部党员132人,占离退休干部党员的5.1%。当前,随着离休干部年龄日趋增大,全县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后“双高期”(高龄、高发病期),离休干部数量在加速减少。离休干部医疗费用逐年增加,护理、精神、生活等精细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为离休干部提供精准化服务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沂源县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后“双高期”的现状,牢固树立精准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离休干部服务新方法新模式,从离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出发,夯实服务基础、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进精准化服务工作,大力提升离休干部幸福指数。 (一)精准掌握需求信息 。精准服务的关键在于准确了解离休干部需求,建档立卡。特别关注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及离休干部遗属,完善离休干部特困帮扶长效机制,不断扩大帮扶面,加大帮扶力度,对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及遗属全部实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精准掌握离退休干部基本信息和个性化需求,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服务做好数据支撑。一是完善管理掌握信息。下发《关于开展“面对面、户户到”走访调研 切实提升离休干部精准化服务水平的通知》的通知(源老干字〔2018〕27号),对全县离休干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建档立卡,及时了解他们生活状况。二是建立完善离休干部联系服务制度。坚持在职人员联系离休干部制度,实行离休干部“五个一”、“五清”、“五必访”制度。五个一即:为离休干部发放了一张《服务联系卡》、配备了一名信息员、每年一次登门祝寿、开通了一条就医“绿色通道”、建立了一个帮扶救助办法。五清即:对老干部基本情况清、对老干部精神需求清、对老干部组织生活清、对老干部工作现状清、对老干部发挥作用清。五必访即: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困难必访;生日祝寿必访;重大节日必访;老人过逝必访。三是建立需求服务台帐。近年来,我县根据调研了解的离休干部生活状况、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六大项15小项,建立以离休干部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需求信息台账,分类设立老干部基本信息名单、患病老干部名单、丧偶老干部名单、独居老干部名单等个性化名单。 (二)精准对标政策落实。在政治生活待遇政策落实服务上精准对标,注重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细化措施,提升老干部思想归属感。一是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经过消化吸收、反复讨论,按照中办发3号文件“四个更加”的原则,结合实际,重点抓了老干部各项待遇落实和保障,将离休干部特需经费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将离休干部护理补贴统一提高到2500元;加大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及离休干部遗属帮扶救助力度,为41名特殊困难离休干部遗属发放帮扶救助金10万元;走访慰问易地安置离休干部13人。坚持为离休干部登门祝寿制度。同时,认真做好《老干部之家》、《老年教育》、《中国老年报》等报刊的订阅发放工作。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离休干部生活、医疗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离休干部生活、医疗保障机制,每年都召开全县离退休干部领导小组会议,集中研究离休干部生活、医疗等方面保障问题,2018年重点对医疗费报销不及时,召开会议进行集中研究解决,确保离休干部医疗费能够足额及时报销。 (三)精准开展个性服务。从离休干部实际出发,以离休干部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身份、不同职级、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离休干部,分类指导,提供精准化服务。一是精准做好健康服务。近年来,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后“双高期”,以组织举办健康讲座、一对一体检反馈的方式,加强与老干部的面对面交流。二是精准开展走访慰问和精神慰藉服务。完善局机关干部结对联系服务老干部责任制度,每年重要节点,局机关干部对个人联系结对的老干部普遍上门走访,给每位老干部送去慰问金、慰问信和慰问品,让离休干部倍感温馨。2017年对全县189名离休干部进行了走访慰问。对在易地安置和异地生活的12名离休干部进行了走访慰问。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住院探望等形式,加强对老干部的精神慰藉,为老干部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三是精准化提供社会服务。我县老干局坚持求真务实,着力深化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定期为离休干部送报纸、刊物及有关学习材料,每季度送医疗费、遗属补助到家;为离休干部代交水电费、电话费、党费、暖气费。在季节转换、发生重大事项时,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尽全力提供帮助。认真对待离休干部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电话、每一次需求,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经常为老干部或老干部遗属存取款、邮寄包裹、搀扶老同志到医院做检查,需要住院治疗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哪家的水管坏了、下水道不通了、房门打不开了等等,都能在第一时间见到工作人员的身影。利用每一次上门服务的机会,对老干部和老干部遗属嘘寒问暖,在拉家常的过程中,了解老同志的思想和生活情况,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精细化服务观念有待提升。部分单位对新时期离休干部的服务工作认识不足,意识不强,重待遇轻服务现象较为普遍。服务管理工作的许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工作思维模式里,对于老龄化严重的离休干部由管理型向精细化服务型转变的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2、精细化服务方式有待创新。目前,离休老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主要由家庭和主体单位管理,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单一,社区、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3、个性化服务有待创新。随着离休干部年龄逐年增大,自理能力逐年减弱,他们在精神、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方面日趋强烈,但具体服务过程中,无论是服务单位还是家庭,往往只注重大众化、单一化、抽象化服务管理方式,缺少个性化服务。 四、关于进一步为离休干部提供精准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针对离休干部“双高期”的实际情况,需要认真探索创新,注重在信息动态化、利用社区资源、创新载体、创新服务等方面,积极为离休干部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一)要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要有明确的划分,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保障组织框架的高效性。对服务离休干部的具体实施进行有目标的规划,包括组织架构、资金使用、人员培养。要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对各部门单位精细化服务离休干部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以此促使服务质量得到保证。要针对离休干部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精神文化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支持,如依托我县春松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送温暖、送文化进社区、进家门活动,发挥离退休干部正能量。 (二)要强化信息动态化管理,分层分类服务。要进一步完善离休干部基本信息,在现有离休干部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所属社区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不断采集完善离休干部的居住情况、家属情况、子女信息、身体状况、特长爱好、性格特征等信息,全面、准确地掌握离休干部信息,为精准化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实现基本信息动态化管理。要加强与离休干部亲属子女的沟通,随时对离休干部信息进行收集、更新和完善,做到离休干部晚年生活情况明、底子清,实现老干部局、原单位、社区、医疗机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各方形成合力为离休干部提供服务。要在普遍性为离休干部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服务基础上,根据调研情况和个性需求分层分类提供服务,对于身体较好的离休干部,更多地提供学习、文体活动等服务,并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对于不能参加集中活动的离休干部,更多地主动上门进行生活照顾;对于丧偶离休干部以及长期卧床的离休干部,重点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对于长期住院和患重病的离休干部重点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加大调查研究、沟通交流的力度,制定精准化服务菜单,对离休干部中存在的日常性需求,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就满足什么需要。 (三)要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精准化服务质量。由于大部分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所以应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社会服务和社区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通过政府出面协调引导,建立起社区商场、饭店送货上门、送餐上门等服务。要联合当地的春松文化艺术团、文艺社团及各艺术协会,开展送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离休干部文化需求。要组织春松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对独居、患病、心理孤独等特殊离休干部关心照顾和服务,开展定期志愿服务活动。 (四)要创新服务内容,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通过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创新载体、拓展服务,进一步做好精准化服务。要转变工作理念,从离休干部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为离休干部服务,从离休干部要求上门服务转变为主动走进离休干部家中开展服务。要坚持差异化服务理念,根据动态信息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满足离休干部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要坚持综合服务理念,从单一的服务模式向社会化、精准化的综合服务转变,坚持家庭照顾为主,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支援为辅。要注重特殊群体的精准化服务,重点关注独居、空巢、行动不便、长期患病、家庭照顾力量薄弱的离休干部,由老干部局、原单位、社区、志愿者提供支持和帮助。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着力推行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动态监测、全程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从注重治疗向预防保健转变,同时,要注重完善就医绿色通道,让离休干部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结对联系服务离休干部制度,通过建立老干部局、社区、原单位、医疗机构等结对联系离休干部制度,切实加强与离休干部的交流沟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 总之,精准化服务是适应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对于离休干部人性化、高品质服务,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切实为离休干部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才能让离休干部感受到国家的关怀、社会的温暖,生活更幸福、生活的更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