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平市针对离休干部进入后“双高期”的新常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因人施策制定服务内容,建立“网格联心.情暖夕阳”五方联动精准服务机制,为老同志提供更加贴心、精细的服务,不断增强离休干部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网格服务机制 为把精准服务离休干部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该市成立由老干局局长任组长的精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开展协调、督察总结。通过开展思想引导、日常联系、政策落实、精神慰籍、人文关怀、拓展服务等活动,促使精准服务离休干部更加高效、持续。 “以往到我家的工作人员多是老干局和原单位的,现在不一样了,社区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还有义工协会的义工,他们都定期上门来看我,陪我聊天,还帮我测量血压等等,这样的晚年生活我知足啦……”原漳平县广播站书记、离休干部林益昆说道。 1.织网格,聚合力。建立由市委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原单位、社区、家庭、社会机构(包括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义工协会)等五个方面单位,组织构成的服务离休干部网格,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切实加强服务离休干部的力度。适时调整在职市领导挂钩联系老干部制度,落实在职市领导挂钩联系、定期走访处级(享受)离休干部制度。落实原单位老干部工作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联系离休干部制度。市委老干部局干部职工每人具体挂钩联系1—2位离休干部,要求每月走访(易地电话联系)一次挂钩服务对象。离休干部所在社区(党组织)建立联系服务离休干部制度。根据离休干部大多居家养老的现状,确定具体责任人,督促家庭赡养义务,为离休干部营造理解与关爱、健康与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指派医务人员担任失能、半失能离休干部的挂钩责任医生,每月提供1到2次上门巡诊,为离休干部提供测血压、血糖、测心率、提供康复护理、慢病防治、健康咨询、送药上门、送医急救等服务。对接志愿服务平台,由漳平市义工协会指派义工上门为离休干部开展生活护理服务,向离休干部发放“微心愿”征集卡,开展政策宣传、家政服务、精神慰籍等个性化上门服务。 2.建台账,明实情。各层面挂钩干部定期深入老干部家中,通过走访看望、结对服务、专项调查等方式,加强与离休干部及其亲属子女的沟通,及时了解老同志的思想情况、身体情况、生活情况、服务需求等信息, 建立精准台账,实现基本信息动态化管理。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网络等平台,实现老干部局、原单位、社区、卫生部门信息互通,形成合力为离休干部提供服务的大平台大格局。 3.列清单,施对策。在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及个性需求分层分类,设定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困难帮扶、法律援助等类别。通过政府购买、“家庭医生”签约、义工上门等方式为老同志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实现因人施策。同时利用每周局班子例会、每月干部例会,对当月走访老干部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时落实老干部的需求。 健康奖励机制 “我平常也有健康投入,所以医药费花得少,连续两年都得到6000多元的健康红利,节余奖励金,是鼓励,也是监督,这种做法从源头上扣紧了口子,但又在医疗服务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精准服务。”领到奖励金的离休干部吕沁由衷地道出了健康奖励制度的好处。 为切实保障老干部医疗待遇,提高医疗资源的统筹使用效率,自2016年起,漳平市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离休干部和5.12退休干部医疗保障及管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老干部),对财政、人社、老干、卫计、医疗保障、定点医疗等老干部医疗服务管理机构的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老干部医疗服务与管理双到位。同时继续实行记账式管理(老干部无需垫钱),增设4个医疗服务点,推行医疗费用节余奖励制度,设立转外就医重大疾病医疗周转金等举措,为广大老干部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健康奖励制度实施两年来,共有48人次老干部领到奖励金19.12万元,累计节约医药费144.5万元。此做法得到老干部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党员代办机制 “老干局工作人员在走访时,给了我两张‘亲情卡’和一个放大镜,一张是可以张贴在家中墙上的大卡片,一张是便于携带的名片,两张都有老干局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现在有事情要找老干局很方便,一个电话就有专人来办理,放大镜方便我看书读报。”离休干部蒋卫中高兴地对笔者说道。 通过建立“网格联心,情暖夕阳”精准服务机制,让老同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类服务。一是上门服务。实行老干部局领导分组分片挂钩联系老干部、老干部原单位和老干部局在职党员干部挂钩联系离休干部制度,同时动员居民小区兼合式党支部党员,共同参与送学上门、精神慰藉、代收党费等上门服务。二是代办医疗费报销,易地安置离休的医疗费报销由原单位在职党员或老干局服务管理股代办;居住本市乡镇的离休干部医疗费,委托乡镇卫生院报销,让这部分老干部同等接受就医门诊记账式管理服务,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