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以实施“红色基因”赓续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当地革命老区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引导老干部、老党员义工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积极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延续红色基因,汇聚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深挖“口述历史”,分类留存革命史料 对全市建国前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进行统计摸底,分类制定采访方案,组织老干部、老党员义工组成13支小分队,逐人走访,面对面聆听他们回忆党的光荣历史,记录他们奋斗的闪光足迹。目前走访老同志317名,整理记录文章500余篇,征集实物资料2100余份。成立党史记忆编纂小组,将征集到的碎片式“口述历史”资料逐一核实、完善,分类整理编印了《红色记忆》《潍水故事会》等12部红色书籍、拍摄了《行军日记》《发射将军李福泽》《渤海英魂》等8部红色影片,以及正在编纂的《“渤海走廊”史料荟萃》《听老革命口述历史》《血沃“渤海走廊”》等系列红色文艺作品,将“口述历史”转化成铅字、影像,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教材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整合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系列展馆 围绕大力推进“1·10·200”红色展馆群建设(即建设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1个主体展馆、10个专题展馆、200处红色村史馆),组织老干部、老党员积极参与征集、挖掘、保护现有红色资源,着力打造“10分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圈、群众爱国主义教育圈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圈。工作推进过程中,坚持整体谋划、软硬兼顾、内外同修,将基地建设与基层党建、民生建设、扶贫开发、全域旅游统筹规划运作,对革命旧址、纪念地进行修缮,打造高品质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已于今年七一前建成开馆,为庆祝建党98周年隆重献礼。全市另有10个专题展馆、50个村史馆将于年底建成,届时,将推动全市红色展馆群呈现“集聚态势”和“规模效应”。 讲好红色故事,活化党性教育形式 在成立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和潍坊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昌邑分会的基础上,考选5名专职讲解员,让专业人干专业事,针对不同群体年龄、身份、职业差异,量身定制讲解方案,真正把红色精神讲活讲透,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将老党员、老战士、英雄后代和学生纳入讲解队伍,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67岁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昌邑抗战殉国烈士祠管理员魏铁良,近两年来为社会各界义务宣讲30000多人次,使龙池抗日烈士祠成为潍坊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将党史教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探索现场教学、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等立体化教学形式,努力把革命故事讲深讲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学员全身心,获得“一次昌邑行、一生红色情”的真实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