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党98周年,深挖陵城红色资源。近日,《陵城报》对德州市陵城区8名事迹突出的建国前老党员进行采访报道—— 聆听革命故事 探寻红色记忆 “我18岁就入了党,当时年轻气盛,别人不敢干的,我都敢干,带领群众们与当地的二鬼子和皇协军周旋,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还积极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积极支援前线等等。”今年已90岁高龄的杨成平,别的事情已记不清楚,但对当年不平凡的事迹依然历历在目,并时常把这些事迹讲给孩子们听,告诫孩子们“今天的幸福,是用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 杨成平是经济开发区土桥村人,1929年9月出生,1948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上兵,由于杨成平是独生子条件不符合,报了好几次名都没去成,但这没能影响他为国家效力的决心,他把心用在保护当地老百姓身上,时刻以军人和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积极投入到当地的斗争中。他在村庄先后担任过治保主任、贫协主任和生产队保管员等职务,为村里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要求支援前线时,杨成平第一个积极响应,支援到前线从事部队后勤工作,为解放军后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算圆了杨成平的当兵梦。 回望当年,杨成平不忘教育后代忆苦思甜,“当年,党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到今天还没有忘了我,逢年过节还经常来探望,我觉得很幸福。”老人说,“希望年轻的党员多了解一下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历史,牢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是多么不容易。” (记者 黄有杰) 孙甲立,于集乡孙家村人,1930年1月生人,1948年4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孙甲立参军,成为当时的第五炮兵部队的一名战士。仅经过4个月的训练,刚年满17岁的孙甲立就上战场,在一线参加了莱芜战役,当时的武器仅是4个手榴弹。第一次参加战争的经历,孙甲立至今都不愿再回忆,只觉得当时战况激烈,战争惨烈,场面血腥又恐怖,他说当时一个班10个人,战争后仅回来4人。孙甲立告诉记者,战争条件都是十分艰苦的,记得在一个冬天里,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他和战友们在下满雪的战壕里趴了一个多月,也曾惊险地被子弹打断身后的背包带。 在当兵的七年里,孙甲立未曾回过家,未曾见过亲人,随部队去过江苏、安徽、河南、浙江、辽宁、河北等多地参加作战,获有“淮海战役纪念奖章”“渡江战役纪念奖章”等多个奖章。 1954年,孙甲立复员回家后,在村里先后担任过大队会计,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带领村民们一起搞生产、谋富路。他的家人告诉记者,现在已经90岁的孙甲立还是经常会把之前艰苦的经历讲给下一代,他一直希望让现在的孩子们继承优秀的革命传统,要加倍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 (记者 刘瑶) “打仗的时候都是跑着过去,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有时候和子弹擦肩而过……”2019年6月25日,在神头镇靳家村,邓金堂老人讲述着抗战故事,忆往昔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 邓金堂,1928年生人,1946年参军,参加过确山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邓金堂被当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授予预备役中尉军衔。1956年3月,邓金堂被授予解放奖章。1958年,他复员回到家乡,至此老人已有12年没有与家人取得通讯联系。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子女,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平和淡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抒写着一个老军人的英雄情怀。现在,他92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落后。” 邓金堂老人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他说:“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98年的光辉历程,我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充满信心,希望年轻党员时刻谨记我们现在平安稳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将革命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记者 李哲) 张廷恩,是经济开发区徐庄村人,1926年7月出生,在1946年11月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当时,咱老百姓的生活很是困苦,共产党是真好,一心为民,为咱们老百姓当家做主。俺就积极地加入了共产党,将共产党作为一辈子的信仰。”1946年张廷恩在市公安局大队从事保管工作,后来又调到的市盐务局工作,退休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加入共产党后,张廷恩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全心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时在工作中我一直从事保管工作,为保护好财产安全,我几乎是没睡过整觉,夜里经常是起来好几次,去巡逻。在我工作的这么多年中从没发生过意外。”张廷恩骄傲地说。 “共产党员一定要‘先进’,要‘过硬’。” 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张廷恩对年轻人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要牢记党的传统,加强党性锻炼,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力尽所能,为党工作,要实实在在为人民多作贡献,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记者 黄有杰) 杨俊兰,是滋镇马家村村民,1930年4月出生。看到共产党是以为人民求解放为宗旨,为老百姓作了许多事,杨俊兰认为,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前途。1947年2月,杨俊兰到第三野战军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他当过步兵、通讯员、警卫员,参加过诸城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腿部、头部都受过重伤,卧床达三个月之久。建国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2师,1952年复员回乡。 杨俊兰对党充满了感激,更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自豪。 “党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生活,对我们老党员更是重视,逢年过节都有干部来探望我们,生活上也对我们多有照顾。”对年轻党员,杨俊兰嘱咐道:“共产党培养咱们党员不简单,党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好的,要有一定的贡献,一定的表现,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你们要好好干,一定听党的话,不走歪门邪道,多为祖国发展作贡献。” (记者 任婧婉) “咱啥时候都得跟党走”,这既是刘文田老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他这一辈子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近日,在滋镇魏龙江村一个简陋的小院门口,记者见到了刘文田老人。他高高瘦瘦、面容慈祥,但精神矍铄,他身后木门上是火红灿烂的“共产党员户”铭牌。刘文田于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轻时做过村党支部书记,初级社、高级社社长、磨坊的会计,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是以一个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作模范、事事作表率,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 如今已经年过九旬的刘文田老人,说起党的光辉历程,显得格外激动。刘文田说,“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我们依然不能忘了过去的革命历史,更不能忘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记者 李哲) 孙方杰,是临齐街道凤凰街村民,1930年7月出生,今年已经90岁了。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将一名八路军干部藏在家中三年之久,助其开展工作,在全村发展了20多名党员。多年以来,孙方杰的二叔、三弟、大儿子、孙子也相继入党。如今,只要村里有党员活动,孙方杰依然积极参加。 “共产党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车来车往,我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骄傲。”孙方杰说,“我没文化,党给我工作,我就去做,做袜子做鞋,站岗放哨,动员参军,只要党信任我,我就全心全意完成任务。希望年轻的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多作贡献。” (记者 任婧婉) 许佃瑞,是丁庄镇许桥村村民,1930年4月出生,1947年山东开展大参军运动,他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担任步兵,在收复宁阳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腿部负伤,转到后方疗养。1948年8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复员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采访中,许佃瑞提及最多的是“听党的话,跟党走”,他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只要党有需要,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 (记者 王书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