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邹城市按照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盯紧抓住“融合、平台、服务、品牌、落实”五个“关键词”,着力丰富工作内涵、提升工作质量,为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抓“融合”,开辟离退休干部党建社区阵地。把“做实社区”作为推动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格局的着力点,作为老干部工作融入社区的切入点,先后印发《关于社区老年(离退休干部)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三个机制”(单位与社区双向联系机制、正向激励机制、示范推动机制”),推进“四项基础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方式,首批创建了文博苑、泉兴、燕京等5个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示范点,为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放《离退休干部党员活动证》,引导他们到社区报到,在社区参加组织活动。截止目前,共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24个,引导近千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到社区报道,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合模式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开。 抓“平台”,打造老干部余热生辉舞台。搭建“公益活动”平台。先后集中开展“银龄先锋做公益”“银龄先锋促创建”“银龄先锋在社区”等活动,组织发起“协管交通安全、倡导文明出行”“大手牵小手,绿化新邹城”等活动,带动近千名老干部参与公益事业;开办“孟子大讲堂”,组织老同志讲家风家训、说圣贤故事、传优良作风,今年已开办10期。搭建“文化传承”平台。依托孟子故里文化资源优势,成立了30余人的老干部乡土文化研究小组,组织老同志参与文化研究,集体研究编撰的《邹城市历代清官事迹选录》等书,入选了干部政德教育教材;开展“口述历史”行动,每年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开展访谈采编活动,先后编印《我的抗战》《光辉岁月》《永远的战士》等书籍,弘扬传承老干部红色基因。建设“文化养老”平台。将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体化改建项目纳入邹城市2019年为民十件实事,建设占地10余亩、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的老干部文化养老主阵地;在铁山公园、人民广场、文化馆等9处公共场所,挂牌“离退休干部文体活动基地”,为老同志文化养老创造了更为便利条件。 抓“服务”,提升老干部工作精准水平。从2018年开始,在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统实施“讲政治、比服务、争先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用心用情履职尽责。实行“两沟通一反馈”工作机制,做到“三个及时”,建立经常沟通制度、重要节日沟通制度和情况反馈制度,及时收集老干部诉求,及时掌握老干部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特殊困难等信息,建立档案、动态跟踪,编发《情况反映》,及时将老同志意见建议呈阅有关领导。开展“融入式”倾情服务活动,提供送政策、送健康、送蛋糕、送关怀“四送”服务。积极畅通老干部就医绿色通道,为离休干部发放《绿色通道服务卡》216张,构建老干部医疗政策、门诊服务、医疗报销等“一卡办理、一站服务”模式,开展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程序简化工程,将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由集中审批改为医院即报即审,解决了离休干部大病就医费用周转困难和来回跑的麻烦。 抓“品牌”,放大老干部工作影响。创建富有本地特色的“本色家园+”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品牌,重点打造“孟子故里·银龄先锋”离退休干部党建品牌、“老吾老”机关党建品牌、“五老”志愿服务品牌、“幸福文化快线”文化养老品牌,以品牌创建引领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在各社区中采取“党建+”模式,指导培塑南关“夕阳红”、凫山“银龄”党支部,“晨光”协会、“红星闪烁”、“儒韵风”等20余个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品牌,辐射带动2000余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创建、发挥作用。涌现出“山东省模范老人”刘广君、“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肖延德、“义诊康乐之星”房德森等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为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树榜样、作示范,达到了“一个典型激活一片带动一批”的良好效果。 抓“落实”,促进重点工作落地到位。按照年度老干部工作要点,实行“分线作战”工作法,将老干部工作重点分别纳入老干部业务创新、老年大学升级改造、老干部精准服务和工作督导考核4条“工作线”,建立4个工作推进组,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采取指挥部模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推进落实,切实提升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建设和抓落实的能力水平。各工作线推进组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和月度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成推进工作的动力;每季度对工作开展一次回顾和总结,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加强沟通协调,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