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非终点,余热再奉献,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首自撰小诗成为董道传退休后的座右铭。董道传,今年76岁,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董家大庄村人,从事教育工作36年,先后获评为平度市级优秀教师、潍坊地区优秀教师、青岛市师德先进个人、平度市十大最美老干部等荣誉称号,1999年退休后,不忘初心,奉献余热,继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著书立说 挖掘乡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承载着乡土文化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乡村建筑、名人轶事、传统技艺等都只能停留在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中。”董道传说,如果再不挖掘整理,后人就会出现乡村文化断层,忘掉自己的根。 为使乡土文化有文字记载,能够传承发扬,董道传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退休以来,他不顾年老体弱,始终坚持到村中采访搜集和挖掘材料,在家中不舍昼夜地整理创作,用心中的眷恋和手中的妙笔,写出了家乡往事、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乡贤名人等散文,先后在《今日平度》《文化平度》《青岛史鉴》《老年生活报》《老教育工作者》等报刊杂志发表一百三十余篇,并将其中近百篇文章结集成书——《董道传散文集》出版发行,让大家感受到桑梓乡情之魅力,神州风光之旖旎。“我不会用电脑,这些文章初稿都是手写的。虽然费劲,但能留住美丽乡愁,也是很值得!”董道传说。 记述家事 传承优良家风 “这张是我父亲在解放战争中被批准为‘大队模范’的奖状,还是陈毅、粟裕等首长签发的。”董道传颤巍巍地拿着父亲董家骥那份纸色泛黄、略微褶皱的奖状兴奋地讲述着父亲在革命战争年代,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参加解放青岛、徐州、南京、上海等重大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董道传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潜心研究家族历史,整理记录族人的善行义举,将此视为传承弘扬优良的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放粮赈灾、接济难民的清朝中议大夫董凤至,免费收生、义务办学的董氏初高两等学堂校长董振玉,主持正义、主张进步的民国时期国会议员董雪桥,指挥孙家口歼日伏击战的抗日游击队负责人之一董轼堂……一位位族人跃然纸上,成为教育后人的楷模。 董道传说:“董氏家族为耕读世家,农耕为业,读书为本,族人们或乐善好施,或正直报国,他们的事迹应该让董氏后代更多地学习,让‘读书报国振家声’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子女们无不遵循良好家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得到社会好评。 热心公益 传递爱心温暖 董道传不仅是一位“有才人”,也是一位热心肠。在岗时候的董道传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干部群众一致好评。退休后的董道传,又忙活起公益活动,乐此不疲。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马上通过居委会进行捐款,支援灾区。市里有位职工患病缺钱治疗,市委老干部局倡导大家帮扶,他当即慷慨解囊,伸以援手。他还负责一个退休干部党小组的党建工作,倡导小组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余热、晚节生辉,并及时帮助年龄较大、长期卧床和常住外地的老党员缴纳党费。崔家集镇为建立文化自信,编写《崔家集民间故事》一书,征稿遇到一定困难,他将个人撰写的关于家乡文化的文章无偿提供。作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平度分会副会长,他书法国画兼功,多次到社区、学校送书画,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像董老这样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事情多着呢!”邻里们说,“有困难,找董老,他能帮你解决的,一定会给你解决。” “我退休了,也有退休工资,儿女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挺不错的,没有什么可以操心的事。为感恩党的关怀,我就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能让大家有幸福感,我就高兴了!”董道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