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

2019-5-19 19:02| 发布者: 家网编辑高姗姗| 查看: 418| 评论: 0|来自: 光明日报新天地杂志

摘要: “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老阿姨”龚全珍眼科手术记光明日报记者刘文嘉 严红枫 胡晓军“尊敬的习总书记,您好!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给您写信:在您,在江西省、浙江省、萍乡市各级组织的关爱下,著名的 ...

“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

——“老阿姨”龚全珍眼科手术记

光明日报记者 刘文嘉 严红枫 胡晓军

“尊敬的习总书记,您好!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给您写信:在您,在江西省、浙江省、萍乡市各级组织的关爱下,著名的姚玉峰教授从杭州到萍乡市人民医院,为我成功实施了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现在,我又看得见了,又能看书啦。”

4月30日,“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夫人、96岁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坐在江西萍乡家里向记者朗声复述这封她寄往北京的书信。

这是春天最好的月份,这片她奉献了一生的土地,这些传颂着她名字的街巷,那些她钟爱一生的书卷,一切都重新在眼前清晰起来。

17天前,她刚刚经历了一场称得上世界级难度的眼科手术。

16天前,她揭下了纱布,重获光明。

10天前,她决定写一封信,将这份欣喜,告诉那位一直牵挂她、称呼她为“老阿姨”的人。

7天前这封信通过一直追随报道她的光明日报呈送中央。习总书记接到信件当日,就马上作出重要指示,表达牵挂。

“我太幸福了!”

窗外的青山,雨生百谷、万木葳蕤;

竹椅上的老人,笑容洋溢、双目有光。

△手术后,“老阿姨”龚全珍又能看书了。本报记者 刘宇航摄/光明图片

1.“我想看书”

“我想看书”。3月底,来萍乡市人民医院检查身体的龚全珍,终于忍不住对医生说了这句话。

萍乡市人民医院首席眼科专家何建中立即给老人展开检查:双眼视力均不到0.1,均患有最重度的“5级核”白内障。

一直负责老人保健工作的医生歉疚不已。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赶紧解释:“妈妈自己不说,也一直不让我们说,一定让我们不要给大家添麻烦!”

她一生如此。

1957年,作为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的知识女性,她跟随丈夫甘祖昌将军回到江西老家建设农村,从此将一生奉献给了山乡教育。赤脚下田、荷锄上山,修路建桥、扶贫助学,与村民悲欢与共、对孩子竭尽所能。

“做得太有限”“不要麻烦组织”,正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甘祖昌将军生前与夫人龚全珍的合影。资料照片

“不要麻烦组织”却始终有人挂念着她。2013年9月,龚全珍作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了习总书记的接见。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总书记现场向300多位与会者介绍了甘祖昌夫妇的故事,并饱含深情地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6年春节前夕,赴江西慰问干部群众的习总书记又专门看望了包括龚全珍在内的六位先进人物,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咱们的总书记真是劳动人民的领袖,他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还叫我‘老阿姨’。我真让他给叫愣住了。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大家的‘老阿姨’。”

现在,老阿姨遇到了超高龄老人普遍遇到的难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96岁,最重度白内障,手术,还有可能么?

医生多次会诊,一个名字最终成为了答案:姚玉峰。

2.“我真是当不起”

2019年4月3日,一封签章为“中共萍乡市委”的公函,发往了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

一周后,另一位全国道德模范、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从杭州赶赴萍乡。2017年,他为93岁的老院士黄旭华成功复明的消息,登上了报纸头版,改变了无数人的眼科认知。

“请允许我也敬称您为老阿姨。我们这代人是读着甘将军和您的故事长大的。”姚玉峰握着老阿姨的手说,“我要把我的敬意,通过这次手术传递给您。一定让您实现看书的愿望。”

慈祥长者仿佛做错了事:“我只是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工作。大家这么关心我,爱护我,我真是当不起。”

这将是一场比黄旭华手术难度更高的战役。4月12日晚,萍乡市人民医院眼科学术厅的灯光深夜未熄。

姚玉峰、何建中主持最后的会诊,眼科、肾内科、心血管、麻醉科、护理部的十几位主任参加。每一个难点都要反复推敲。

血压。

老阿姨是高血压,必须做好血压大幅度波动的急救准备。

散瞳。

老阿姨瞳孔太小,一般病人提前半小时散瞳,她则要提前到两个小时。

白内障核太硬。

“5级核”白内障,一流检测设备的光线也无法通过,数据精准度达不到。而植入晶体差一毫米,就等于眼镜差了三百度,必须靠医生经验估算。

是否使用三焦晶体?

“三焦晶体,看远、看近、看中部都可以,对老人而言难度系数极大。但为了老阿姨能看书,我们必须保证。”姚玉峰说。

会诊九点半开始,直至凌晨未散。没有一位主任恐慌手术难度、担心承担责任。每个人都在问,需要我做什么?

“我很感动。我看到了老区的担当,看到了老区人民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总书记对老阿姨的关爱和尊敬。”走出会诊室,姚玉峰对一直跟随采访的记者慨叹。

“这个手术,我有底气。”

3.“不痛,放心”

三重门次第打开,呼吸机、抢救车依次推入,主刀医生、麻醉科医生、心血管医生、保健科专职护士全部就位。

13日9时40分,老阿姨被推进手术室。

第一场手术是左眼,开始即是险关:老人血压从推进手术室时的160汞柱迅速上升到197。再高,手术必须取消。

△手术前,姚玉峰与老阿姨耳语,以缓解压力。本报记者刘宇航、姜奕名 摄

“老阿姨,您是一位老大学生,当年,随甘将军回来当农民,真是不容易啊!”贴着老人的耳朵,姚玉峰轻声说。

“是啊!老甘不容易!”老人说,“我这么做是应该的。”

“您以前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啊?”

“我喜欢看巴金、丁玲、茅盾、鲁迅的书。”

“我的家乡离鲁迅的故乡绍兴很近,等您看得见了,我陪您去鲁迅的家乡看看。”

“好的,好的!”老人舒缓地笑了。

配合降压药的调整,5分钟后,老阿姨的血压慢慢降到了165。

微米级的“战役”马上打响,险象环生——

手术中,老阿姨原来已经很小的瞳孔,不断回缩,最后竟回缩到1毫米;

手术中,高龄老人生理性的头部挪动,差点使眼睛超出显微镜范围;

手术中,因为白内障核太硬,核碎块竟然把最先进的超声乳化仪管道堵住了!

全场医护无数次屏息。何建中叹息:“会诊估计的各种危险,都发生了。”

但,这是一对特殊的医患。医生,有世界级的水平;患者,有老革命的意志。

擂鼓般的心跳声中,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听到的却是这样的对话: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