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孙昌周:一生甘守清贫廉朴 献20万元特殊党费

2019-5-6 14:07| 发布者: 家网编辑高姗姗| 查看: 501| 评论: 0|来自: 烟台市委老干部局

摘要: 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心依然辽阔。他一生追随革命和信仰,从他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人民的敬意,是他一生最美的勋章。孙昌周今年 ...

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心依然辽阔。他一生追随革命和信仰,从他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人民的敬意,是他一生最美的勋章。

孙昌周今年103周岁,1984年从原烟台市福山区华侨宾馆离休,之后住进养老院。这个在别人眼里“抠门”至极的老人,却先后7次上交了20万元的特殊党费,多次为灾区和社会困难群众捐款,累计达1万余元。而在上缴巨额特殊党费的背后,孙昌周过的却是近乎清贫的生活——用的卫生纸总是最便宜的,一生没有买房……作为离休干部,孙昌周完全可以享受医药费全额报销制度,可他离休30多年报销的医药费仅900多元。

无言大爱报党恩,他奉献了毕生积蓄

孙昌周出生于1916年,经历了旧中国的战乱与黑暗。国民党统治时期,孙昌周一家曾两次险被杀头,投奔了党领导的解放区,才挽救了他全家的性命。1949年,在党的关怀培养下,他进入了人民政府,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并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职期间,孙昌周先后在粮食、教育、宾馆等部门担任会计工作。工作几十年,他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的儿子,是党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并立志努力工作,回报党恩。

步入晚年,孙昌周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心愿,他把跟党走、报党恩,奉献自我,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和理想追求。离休后,孙昌周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每月双倍缴纳党费。从1984年起至今,雷打不动,年年如此。

孙昌周却不满足于这点贡献!为了更好地回报党恩,2000年,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已84岁高龄的他,第一次拿出自己离休后积攒的5万元工资,作为特殊党费郑重上交党组织!2006年7月1日,是党的85岁生日,孙昌周又一次拿出4万元工资积蓄,作为特殊党费上缴党组织。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孙昌周再次响应号召,向党缴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情。

2010年,孙昌周心脏病再次加重,不得不卧床。想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结束生命,他心里那种要在有生之年为党奉献的愿望更加迫切。经过2个月的治疗病情好转后,当年,孙昌周又先后两次自愿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共计4万元!离休30多年来,孙昌周先后累计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达20万元,为灾区和社会困难群众捐款累计达1万余元。

在上缴巨额特殊党费的背后,孙昌周过的却是近乎清贫的生活。一个与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对自己却是十分的吝啬和苛刻。就连安家立业所必须的住房都没有买。孙昌周家原租居农村,老伴长期不在身边,唯一的女儿也远嫁在外。他一个人平时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物。他穿过的衣服、破了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冬天身上那件黄色棉大衣,又旧又沉,可他一穿就是20多年,至今不舍得换件轻便的羽绒服。

为方便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1997年,孙昌周住进了当地一家条件普通的敬老院。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简易的木板床、几个旧纸箱、一张老方桌和一个单人旧沙发,外加一些瓶瓶罐罐,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了解孙昌周生活状况的亲友以及邻里,对他的奉献举动曾十分不解并议论纷纷。他的女儿得知情况后,一时无法接受他的做法,极力劝他把钱留下来养老;街坊邻居则有人不相信,以为是谣传,也有人说他是年纪大了,老糊涂了才这么做,甚至有人说他有钱不花、有好日子不过,纯粹是傻子。

对所有的不理解和非议,孙昌周始终坦然处之,思想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由衷地说:“我是党的儿子,是党给了我全家老小第二次生命,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为党做点贡献、回报党恩,理所应当,我无怨无悔”!

清廉俭朴做好人,他坚守了一辈子

孙昌周常对身边人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清正廉洁、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孙昌周在职时腰和腿都受过伤,并且因肠癌做过两次大手术。到了晚年,他又患上了老年性便秘、消化不良以及严重的心脏病和帕金森症。按常理,这些疾病每年至少需要上万元甚至更多的治疗费。况且在就医治病上,他作为离休干部,可以享受实报实销的良好待遇,不必花个人一分钱。可是,他却从不接受住院治疗,甚至在两次收到医院的病危通知书时,都坚持不住院。即便是必花的门诊费,他也尽量自己负担,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不想为国家增加负担,不想多花国家一分钱。离休30多年,他几乎都是自费买药,总共才报销医药费900多元。常年承受着多种病痛折磨,他却总说,“我的身体还可以,还有许多重病老同志比我更需要花钱治疗,我不能帮他们减轻痛苦,那就让我为国家省点钱留给他们治病吧”。他的忘我肺腹之言,无不令人为之动容和敬佩。

孙昌周在敬老院生活的这些年里,始终是对自己吝啬,对大家慷慨。每年组织上送给他的油、米、面等生活品,他都全部送到食堂,做给大家一起吃;每次收到慰问金,他总是无偿捐给院里最需要照顾的老人。看到院里14位工作人员却要照顾八十多位老人,工作非常辛苦,他心里十分不安,从2004年起,每年年底他都代表全院的老人,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钱,送给工作人员每人150元来进行答谢。

在敬老院,孙昌周完全可以享受到冬暖夏凉的舒适,但却同样不多花院里一分钱。冬天敬老院为每位老人都配备了电暖器,可他觉得对自己来说太奢侈,应该把更多的温暖送给大家。为了省电,他便自己悄悄买了一个最普通的小功率电热扇来取暖,床上的电褥子他也总是打着低温;夏天,再热他都不开电风扇;平时洗过手的水他也总是攒在脸盆里,留着冲刷用。

看他自己吃的用的十分节俭,为身边、为大家却付出那么多,工作人员内心感到十分歉疚。为表示感激和尊敬,多次要特别为他改善生活,都被他婉言谢绝;工作人员给他送去牛奶和水果,他也坚决不收,实在推脱不掉,就全部分给大家。有一次,他过生日,院里背着他单独为他包了水饺、买了蛋糕,还有一次他犯了心脏病不能下床,院里单独为他另做了病号饭并买了营养品,孙昌周却硬是向院里交了钱才收下。他说,“院里对我照顾得非常好,我是一名老党员,不能搞特殊化”。

从离休那天起,孙昌周就把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认真履行一个党员的责任,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职责。离休头10年,孙昌周的身体状况还相对允许,他便总是蹬着自行车,远行40多里路,风雨无阻,按时按点参加支部的集体活动和学习。虽然每到下雨阴天,他的腰和腿总是隐隐作痛,但年高体弱的他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在那十年里,他走了数千里路,自行车轮胎换过十几条,却从未叫过苦、喊过累。步入耄耋之年,已无法参加集体学习和活动,他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注国家发展形势,倾听党的声音,先后自费订阅了十几种党刊,购买了上百本书籍,写下了近十几万字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老同志思想上不能生锈,更要保持活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他总这么对身边人说。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