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一个90多岁老干部的故事。卢承衡,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退休干部、乡村民嘴、最美筑塘人,他拥有无数身份,但最爱的还是那声“卢老师”。 卢承衡的前半生,是兢兢业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勤勤恳恳教书育人50年;他的后半生,则是顽强拼搏的文化事业开拓者,办报、兴学、跳操……只比我们党年轻一岁的卢承衡,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默默奉献的血与泪,生命燃烧的光和热,是一名老共产党员那颗热情澎湃的心。 严于律己•学无止境 “活到老,学到老”是卢承衡的座右铭,为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坚持学习,天天读书看报。一走进卢承衡的家,着眼的是一个满满的“私人读书间”,从《诗经》到《文化苦旅》、从《三国演义》到《潮起台州湾》、从《开卷有益》到《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古今中外的书籍、杂志、报刊,在他家书架上、窗台边、床头上,随处可见。 卢承衡不仅爱看,还爱写。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他参考了10多种书报杂志,撰写了13000多字的《喜迎回归话澳门》,并作了一首喜迎澳门回归的诗;花多年心血撰写的《家乡能解放,全靠共产党》一书,还原了在解放前后,蓬街镇人民教师如何克服恶劣的战争环境教书育人的艰辛经历,及新民村民兵连在战争岁月如何配合解放军英勇剿匪的战斗事迹。 教了一辈子的书,也读了一辈子的书,“策马前途需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这句话,在卢承衡的身上没有一丝痕迹。 风雨无阻•新民办报 卢承衡是蓬街新民村人,自1996年从蓬街镇中学退休后,为村里义务手绘板报便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心之一。1999年,卢承衡发现村里信息闭塞,大多数村民看不到报纸,不能及时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于是就萌发了自办“新民板报”的想法。 他将自己从报纸、广播中获得的有关于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新闻、农村科技、养老保健等信息,整理编写成稿件,亲自用毛笔抄写到板报上,每半月至一个月出版一期,后来每遇重大节日和党的重大活动,还会出版专题特刊。 至此,3平米大小的板报就成了新民村村民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学习种养殖技术的“信息窗”。二十多个春夏秋冬,“新民办报”从未间断,至今已办200多期。卢承衡总说:“人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 老骥伏枥•兴学任教 在蓬街,老年人上老年电大是一种潮流,这都离不开卢承衡的上下奔波。为了丰富村民的老年生活,卢承衡创办了村级老年电大,在教育事业上继续发光发热。 当时,落后的农村文化水平,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给卢承衡创办电大增加了无数困难,但他并没有轻言放弃。凭着一股对教育的热爱,卢承衡挨家挨户宣传电大好处,物色“潜在学员”,用自己的诚意打动村民。2007年春,在几经波折后,新民村老年电大终于正式开课,33名老人成为电大首批正式学员。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每次上课前卢承衡都查阅许多资料,力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让学员学得开心、学有所得。与此同时,村部原有的电视机、放映机等设备也被一一利用起来,他还自费订阅报纸杂志,记录相关时事政治内容,让学员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 随着学员的不断增多,两星期一次的电大课不能再满足村民的需求,卢承衡就把《中国老年报》上的一些精彩文章剪辑、复印给大家,把课程延伸到晚上,并组织每晚7时在村里老年活动室里做回春保健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蓬街镇新民村老年电大先后被评为省级、区级示范教学点,而卢承衡自己,也连续多年被评为老年电视大学办学点先进个人。除此之外,作为乡村民嘴,卢承衡还自发到蓬街各文化礼堂、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红色导师”巡回演讲,向更多的人传递党的先进思想。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卢承衡,男,汉族,192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新民村,194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现为退休教师。 ❖2005年获台州市路桥区老年电大优秀教师、老年体育有功奖; ❖2008年获台州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获浙江省第七届健康老人、台州市健康老人、路桥区全面读好书读书明星; ❖2013年获台州市路桥区道德红榜人物; ❖2014年获台州市路桥区乡村民嘴优秀工作者; ❖2015年获台州市路桥区百优标兵身边好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