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篇记述《冰心与甲午海战》的文章。文章写道,1994年春,九十四岁高龄的冰心毅然对友人们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竟然一章也没有写出来。”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到完全不能下笔。对此,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也有过描述:“暑天八月,我又去看她。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起甲午海战,竟不能提笔,完全没法写下去……”最终,冰心老人只留下两行手书“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读《冰心与甲午海战》这篇文章时我还年轻,并没有体会到老人的情感,一度认为,提笔痛哭大概与年龄有关,年龄大了,感情相对就脆弱些,容易动情。但如今再读起来,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而且耳边回响起列宁在《以革命的名义》中说过的一句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就像本期《家》刊刊登的三篇文章,当伯景露发现,60多年前为了拔除自己村里日本鬼子据点,而牺牲的烈士的烈士墓不复存在时,他辗转一年没睡好觉;当刘芳廷面对《家》刊记者,60多年来第一次讲出埋藏在心底的伤痛时,泣不成声;当刘伯勤因为儿时被“文革”蛊惑,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心里压抑愧疚了几十年后,毅然不顾儿女反对登报公开致歉。 他们都是走到街上就淹没在人潮中的普通人,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他们无不让我们百感交集,进而对历史进行反思并以观现世。 前些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西柏坡,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展板,上面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毛泽东提议定下的六条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对照着说:不做寿,做到了;不送礼,还有问题,反“四风”要解决;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坚持;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不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习近平说:“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不管是对于个人也好,还是对于国家也罢,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还是全国从上到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回顾历史、正视历史、反思历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和个人都走得更稳、更理性也更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