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有这样一些退休老同志,虽已高龄,但依然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忙碌着,他们怀着对钱学森和航天事业的深情与眷恋,自发成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继续谱写着钱老的航天岁月与传奇人生。 针对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关于钱学森的书籍,但既真实又可读的书却寥寥无几。一些书只有骨架或是皮毛,有血有肉的却不多,更有的以讹传讹,可信度差的现象,如何更好地记录钱老的丰功伟绩,展示钱老的人格魅力,成了许多老航天人心中的挂念。陈大亚、王春河、石磊等近10位老同志自发聚集在一起,依靠自筹经费,成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他们将内心的火热传递于笔尖,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再现钱学森的不朽贡献。 为了还原真实细节,课题组奔赴多地,先后访谈了150余人次。在受访对象中,有的人听过钱学森讲课;多数人曾在钱学森的领导下进行过航天型号的研制、生产、试验、管理……他们用切身经历讲述着钱老鲜为人知的故事,畅谈自己接受钱老教诲的感受。上海、南京、广德、绵阳、泸州……成员们重走钱老领导下建立的研制基地,实地考察了解钱老在基层单位的经历。航天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新华社档案室……为了获取最翔实全面的档案资料,课题组成员陈中青等人走访十多家档案机构,查阅、抄录了100多万字的档案资料。航天档案馆一楼的档案室,冬天阴冷,夏天潮湿,由于涉密的限制无法将档案借出,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手抄材料,一待就是一整天。准确、生动的笔触,首次披露的尘封档案和珍贵图片,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课题组用1200天完成了四部著作,《钱学森与中国航天》《钱学森的科技人生》《钱学森的大师风范》《钱学森·中国星》,书籍出版后得到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秘书涂元季的认可。许多人说,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 应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他们用两年多时间撰写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丛书,面向青少年读者普及航天科普知识,传承航天精神。这部丛书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第一名。在《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基础上,钱老的事迹与精神在更广泛的载体上进行了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配乐纪实文学的形式,分100集将书中记录的故事用播音艺术呈现给全国听众;基于课题组提供的素材拍成的纪录片《国家记忆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与陈展、西影集团电影《钱学森》的摄制、几部有关钱学森的传记等,课题组都贡献了力量。此外,课题组还参与编辑撰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一书,为航天事业留下了不可忘却的历史卷宗。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了解到老一辈航天人走过的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