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离休干部,他年过花甲,依旧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用尽心力推动地方事业发展;他离而不休,情系党史,倾心致力于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运用和宣传。他就是现年82岁,先后被省史志编委会、省人事厅授予全省地方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市委组织部、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表彰为“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离休干部——谭家正。 养蜂健身 创办寒亭区养蜂协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身体,干事创业就是句空话。我想多活几年,多干点事。”谭老深谙身体健康的重要。至于为何养蜂,谭老说是一种缘份。1992年,他离休后的第二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刊上的一条消息“全世界十种人健康长寿,首选是养蜂人,至今还没发现有长癌症的……”引起谭老极大的兴趣,从那时起,他开始购买养蜂书刊细读,访问养蜂老人,现场学习。1993年春,他购买了一箱蜂,秋天又购买了三箱,从此他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多时养到80多箱,老伴的积极参与,更加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从定地养蜂,转变为转地养蜂,他的足迹遍及周边县市区。潍北引黄济青输水河岸边洋槐林中曾经搭过帐篷;昌邑北部王家庄子香菜场地,安营起灶,度过了难忘的时光;昌乐县大山洼村大山前坡,追花夺蜜,留下了他的身影。 养蜂的快乐让谭老的身体更加强健,他把养蜂的热爱放大到发展全区的养蜂事业上。1997年1月17日,寒亭区养蜂协会成立,谭老当选为首届会长。养蜂协会会长对他来说不仅是头衔,更是一种责任。他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区内蜜蜂品种混杂,饲养管理落后,致使蜜浆产品不佳、产量不高。为此,他先后自费2500多元,从吉林、北京、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蜜蜂良种繁育基地选购引进了蜜浆高产品种20余只。蜂王产卵正常后,便通知协会会员和蜂友前来移虫,培养新蜂王,淘汰劣蜂王,使全区蜜蜂品种实现了良种化。从区蜂协成立前全区养蜂600多箱,发展到如今的1800多箱,谭老的付出,可谓功不可没。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以区蜂协的名义,撰写了《寒亭区养蜂管理历》、《大棚草莓、杏、桃、樱桃蜜蜂授粉管理须知》、《蜂产品食用须知》等科普书籍,组织举办了蜜蜂授粉科技讲座,使寒亭区成为全省率先开展蜜蜂授粉的先进地区。同时,他还帮助昌邑市成立了养蜂协会,推动了兄弟单位养蜂事业的发展。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寒亭电视台曾对寒亭区蜂协工作作过专题报道。鉴于此,潍坊市科协授予寒亭区蜂协“养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笔耕不辍 倾心致力地方史志编纂 养蜂的成功让谭老健康快乐,而蜜蜂勤奋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他。养蜂之余,他笔耕不辍,倾心致力于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1991年,他从寒亭区史志办公室离休,当时,《寒亭区志》还没有出版印刷,前任领导离休,后任领导刚接任,他被返聘上岗,继续担任副主编。1992年新编《寒亭区志》(110万字)问世,荣获全国史志系统优良成果三等奖。他有感于此,挥笔写下了“十年辛苦非寻常,看来字字都是血,但愿良志传后世,留取笔墨在人间”的诗句。 谭老有副编审的职称,“两费”有保障,但他仍旧闲不住,不愿坐享清福。他常说:“寒亭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寒亭这块土地上,已经度过了六十个春秋。亲眼目睹她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没有任何理由,不为我成长的这个地方做出奉献”。在寒亭区史志办工作的后期,他接到了闻名中外的年画、风筝之乡——西杨家埠村“两委”的聘书,担任《杨家埠村志》主编。从成立编志领导小组,组建编写班子,制定编纂计划,到走访采集、查阅史书、考证整理,整整历时4年,终于完成了《杨家埠村志》(35万字)的编写。1993年,《杨家埠村志》一经出版,引起了全国地方志界的关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写信给他,表示充分肯定,中州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志评》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杨家埠村志》是全国村级编志、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第一部,填补了中国地方志丛书的空白。该书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宣传杨家埠、宣传寒亭产生了深远影响。《杨家埠村志》出版后,他又连续12年编写了村情大事记、杨家埠年画业、风筝业和旅游业发展史,以及《鲁东四川杨氏先祖调查工作资料汇编》、《杨家埠功臣资料汇编》、《杨洛书传记》、《杨同科传记》、《虎胆神枪》等。 此后,除了参加《潍坊市志》部分篇章的编写外,他还应邀到莱州市史志办帮助修改《莱州市志》中自然环境编(9万字),校点清代和民国期间五部《掖县志》(50万字)志书正文;曾应邀到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大埕村指导编写《大埕村志》;还为山东省史志办主办的《企业信息快讯》、《山东新时期杰出人物》撰稿70余篇;他参编《中华谭氏通志》达4年之久,提供山东方面资料有五六万字,花费4000余元。 创先争优 争做健康快乐有为老人 寒亭区离退休干部党员创先争优“争做红色老人、发挥金色余热、倡导绿色生活”活动开展以来,点燃了谭老心中不灭的党性热情。80多岁高龄的谭老积极投入党组织的学习,平时骑自行车,雨天就步行,每次学习总是第一个到达。对此,老伴打趣说:“土都埋到半截了,还学什么?”“有清福不享,去学习,图个啥?”周围的人也不理解。谭老有自己的信念,他说:“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干部,不能忘记党对自己的培养,不能忘记老百姓对自己的养育”。从此,他更加忙碌了。为践行“发挥金色余热”的要求,他发挥自己熟知地方史志的特长,积极建言献策。他向区政协建言,到莱州对古寒国历史文化资料进行细致的挖掘和佐证;他向区档案局建言,对区内即将消失的文物拍照、保护、收藏;他向区委老干部局建言,提出服务好老干部和成立老年大学的方案。同时,他还奔走于离退休干部之中,把自己健康快乐之道与他们共同分享,他说:老年人健康快乐要做到三个常字:就是笑口常开,心脑常用,手脚常动;要有七大要项:一要心胸开阔,二要有所作为,三要科学饮食,四要适当运动,五要防病治病,六要戒不良嗜好,七要生活有规律。他还编写了“健康快乐老人歌”,并找人谱曲,教大家一直吟唱。 闲不住的谭老像蜜蜂一样忙碌,他说:“共产党员没有离退休。我要让我这一辈子,问心无愧、不留遗憾,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