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友群、业主群、工作群等聊得热火朝天之际,“医患交流群”也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成为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交流的新渠道。近期有媒体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2.2%的受访者加入了医患交流群。 医生运用即时通讯工具,组建医患交流群,利用闲暇时间、下班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这直接拓宽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方便了医患交流沟通,带来的许多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免去外地患者就一些小问题反复跑医院咨询的麻烦,让相同病症的患者在一个群,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经验,相互加油鼓劲。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医患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 但是也有人认为,缺失市场的“自由调整”以及第三方的有效监管,“医患交流群”很难发挥出理想的作用。虽说医者仁心,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医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坐诊“医患交流群”,时刻提供无偿服务。那么如何给医患交流群立规矩,减轻医生的负担,避免医生下班之后就彻底被医患交流群所绑架,变成负担?同时,在通信工具上的病情交流,并不像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治疗,难以作为治疗依据,风险较高。一旦出现误诊甚至医疗事故,后续如何定责、追责等?;再者,如何对“医患群”进行必要的监管,避免变成医生收受红包或推销自己收受回扣的场所?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影响医患交流群的质量。 那么对于“医患交流群”,您怎么看?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
笠翁立仁: 我认为医患交流群,既是好事,也有苦恼,因为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患者对于自己的提问没有得到医生及时的回复,也不要抱怨和迁怒于医生,而应该多些理解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