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到2012年,我在恒顺集团董事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不知不觉就成了建国以来恒顺任职时间最长的董事长。14年间,伴随着恒顺创造一个个中国食醋行业的第一和唯一,自己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拿到了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了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恒顺不仅成了国内最大食醋生产企业,而且成为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单位。回忆在恒顺的难忘岁月,印象最深的有三个。 1.恒顺成为中国食醋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0年世纪之交,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企业上市成为那个时代跨越发展的“主打歌”。面对历史机遇,恒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实施股份制改造,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与镇江香醋“后起之秀”恒丰酱醋有限公司的“强强联合”,为企业上市奠定了基础。2001年2月6日,恒顺4000万A股股票在上证所发行上市,为企业募集了2.84亿元资金,推动了恒顺资本化发展、现代化建设。 股票上市后,恒顺全面实施做大做强战略,开启了“走出去”发展历程:先后在苏北沭阳新建了万吨酱油项目,依托当地原料等优势打造酱油生产基地;投资收购了山西第三大醋厂,谋求主营业务的跨越发展;收购徐州老字号酱醋企业“万通公司”,在重庆云阳设立调味品公司……恒顺还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成立了自己的国际贸易公司,推动恒顺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进入日本等主流消费市场。恒顺产品还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品,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和销售产品,落户中国南极考察站,供应我国驻外200多个使领馆。 在壮大主业的同时,恒顺充分利用上市募集资金,积极向食醋上下游产业延伸,进一步拓展醋的保健产品研制和醋糟综合利用开发等相关产业。到2010年、恒顺隆重举办170周年建厂大庆之时,集团旗下已形成有着9家调味品企业、13家配套企业、5家生物制药企业等的现代企业集团,初步构筑起“一二三”产业并举、传统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框架,成为中国食醋行业的“龙头”企业。 2.恒顺打赢镇江香醋海外维权保卫战 随着百年恒顺和镇江香醋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傍名牌、仿名牌”的邪风开始蔓延,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扩散到海外;作为镇江香醋的代表,恒顺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为此,恒顺成立了专门的打假办公室,推动成立镇江醋业协会,积极配合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依法打击假冒产品。在打假维权的同时,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开始强化。 1999年,恒顺委托镇江市商标事务所进行了恒顺商标全类注册,在42个大类的500余个类似群上申请恒顺注册商标。当年12月,恒顺商标(醋)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当时镇江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十年后,恒顺又拓展维权领域,打赢了“韩国恶意抢注镇江香醋商标”和“秘鲁抢注恒顺商标”两场国际维权案件,不仅开创了我国利用国际合作机制解决商标纠纷的先河,更为恒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了新路;恒顺海外成功维权案件成为当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十大经典案例。 3.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牢记党和人民嘱托 2007年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我光荣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先后四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恒顺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意识,为我国传统产业发展多做贡献”的勉励,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无论是在后来恒顺退城进区、建设工业园,实施“二次创业”过程中;还是当选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我都牢记领导嘱托,为促进企业发展开拓创新、奋勇前行。 从2012年至今,我退休整整6年了,在恒顺时与全体员工“吃过的苦、付出的心血”历历在目。那时为了节省费用,在外参加会展,我们常常是几个人住一个大房间,一起打地铺,吃方便面。到外地出差,我们跑得最多的就是超市和菜市场。每天一大早都会赶往当地人气最旺的超市和菜市场,了解恒顺产品销售状况,听取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意见。其实多卖一些产品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大家认识恒顺这个牌子。特别是当年为了恒顺上市,我和同事们曾常驻北京,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在相关审批部门之间,三伏天基本上都是每天一身汗。 曾经吃过的苦,现在回忆起来,感觉是甜蜜的。作为一名“恒顺人”,能够见证一个“百年老厂“的长盛不衰、华丽升级,是我此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福气。(文中所有图片资料由叶有伟同志提供)
作者:叶有伟 江苏恒顺集团原董事长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