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在大家眼里,厨房可不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80年代初,我家住平房,厨房里用的是柴火灶,一做饭油烟弥漫整个厨房。特别是夏天,厨房犹如蒸炉。 那时,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灶门前帮做饭的母亲添柴烧火。灶门前常备三样:火钳、柴刀和吹火筒。当时,常用油毛毡或自行车旧的内胎皮引火烧柴煮饭,若遇上潮湿的木柴不好燃,还要用旧报纸卷成空筒吹火。我经常吹得两颊红涨疼痛,浓烟熏得我泪流满面。下厨真是件很辛苦的事。 现在,回忆起来觉得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才有随风飘散的诗和扑鼻的菜饭之香。我们这一代人味觉记忆的最深处,永远清晰地烙着“柴火饭”的印记。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住进楼房,厨房里的“老三样”换成了液化气罐、电饭煲和抽油烟机。液化气灶火稳定持久,做饭十分快;高压锅、电饭煲等炊具陆续登场。厨房“讲究”起来:墙上订了些木质隔板以放置坛坛罐罐,厨房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狭窄、遍布油烟、令人生畏而驻足不前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厨房又有了新变化:天然气取代了又笨又沉的液化气罐。以往,搬液化气罐这样的力气活,都是男人的专利,使用天然气后,单位里不少同事拿新婚燕尔的小李打趣说:“液化气罐没了,你表现的机会少喽。” 进入本世纪初,厨房装修材料和用具开始快速进步,早先粗糙的橱柜退出历史舞台,橱柜材料向高档化发展。消毒柜、微波炉和烤箱也逐渐普及,成为新世纪厨房里的“新三样”。 前段时间,我去一位老同学家做客,一进门就被她家新装修的厨房吸引住了,十分整洁,几乎看不到坛坛罐罐。老同学告诉我,这叫“整体厨房”,集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微电脑控制,可将各类厨房问题“一体化解决”,且吸油烟率普遍达到95%。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厨房不再是主妇的工作场所,它的意义也不再局限于洗菜做饭。如今的厨房融合了休闲、娱乐、会客等多项功能以及各种高科技设备于一体,这块小小的空间正逐渐成为家庭生活、情感沟通的重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