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一个人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一个家庭就是一座浓缩的档案馆?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临邑县卫生局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刘兴德,71岁的他用50年的点滴收藏创建了包含100多盒档案的家庭档案馆。档案馆里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老物件,记述了一个普通居民家庭生活的变迁,也记录了你我共同经历的那些年代。
刘兴德是个有心人。从1956年开始,他就对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登记。粮票、照片、日记、书信、发票、台历、说明书、工资条等等他都积攒了起来,慢慢的,刘兴德发现,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按照年代排序放到一起后,就有了时代的厚重感,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起来。 2002年退休后,面对收藏了50多年的各类家庭资料,刘兴德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大干一场的使命:建立家庭档案馆。于是,他愚公移山一般分类、编目、整理归档,用了整整七年时间,终于形成了100多盒家庭档案:计100多万字,涵盖了房产、交通、家庭照片、理财、来往信件、工作笔记等等28个方面。通过那一盒盒档案,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在家庭档案里,刘兴德保存着上世纪的几十本日记、30多本台历。上世纪50年代的流行语“留分头的不戴帽,穿皮鞋的走高道,带手表的摸耳朵,有文化的上衣兜挂三个钢笔帽”;还有上世纪60年代时髦的“三转一提溜(自行车、缝纫机、挂钟,录音机)”让我们一看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在财务档案里,刘兴德家里买的每一件物品都登记在册,有发票可查。1983年8月,他家添置了第一台家电——上海产14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花费423元。电视机买回后,一到晚上,邻居家的大人孩子都到他家看电视。1989年,彩电逐渐多了起来,刘兴德花2630元购买了一台20英寸彩电。但那时电视机在城里已基本普及,到家里看电视的人就少多了。 而在房产档案里,则记载着刘兴德一家住房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他一家人一直住在解放前盖的三间土坯房里,1962年大涝倒了两间;1980年他一家五口居住在城外租赁的三间偏房,一住就是10年。90年代之后,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三个儿子才分别有了属于自己的楼房。 自从刘兴德的家庭档案馆建好以后,不少人慕名前去观看,甚至有的单位组织员工过去参观。参观的人无不感叹:哎呀,真不容易,您真有心!但大家大都忽略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部微缩的历史,主要是,我们有没有去留存,去记录。特别是对于我们退下来的老同志而言,您的阅历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历史,记下他,就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一笔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也许,刘兴德的家庭档案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此。 刘兴德为大家展示当年购买“飞鸽”牌自行车的发票 刘兴德的房产档案非常齐全,甚至包含一批古旧房地产契约,如清代道光年间的古旧房地产地契、清代同治年间的立继单、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契约,还有建国初期的农业税、工商业税证和发票等共计50余件。 在刘兴德的家庭档案中,最吸人眼球的就是这些老照片了,“红宝书”“天安门”……这些时代元素,让我们可以瞬间穿越历史回到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