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到2018,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史。 这40年栉风沐雨、风雨兼程,小天东村同其他老村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40年沧桑巨变、成就辉煌,小天东村从一个老旧村庄变成现在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我既是这一历史改革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又是相关政策和制度创新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1970年,我担任小天东村的村支书,40多年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小天东村的发展变迁。吃大锅饭时候的小天东村,因为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当时农业生产中肥料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力,每年的产出比较少。家庭人口众多的村民,除了在生产队干活之外,都会上山挖一些野菜来填肚子。 随着包产到户逐渐在全国开展。1973年小天东村也开始实施包产到户,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土地。自从分到地,老百姓干活的积极性和以前比完全不一样,家家户户对自己的土地比对什么都认真,施肥、除虫,精心照料。当年秋收的时候,不夸张的说,产量比以前翻了一番。 当时的小天东村每户人家,少则4、5人,多则7、8人,一大家子人挤在不大的房子里,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家中既要储存粮食又要住人,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同时除了土地的产出之外,再也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能够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少人开始积极求变,尝试外出打工、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开始做起了木工生意,通过各种方法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土地包产到户之后几年,大家吃饱饭、腰包也开始渐渐鼓起来了,村子中盖新房的人家也开始逐渐多起来,原本的土砌瓦房逐渐变成了红砖房。2008年实施城中村改造以后,村民们住进了新楼房,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前,除了吃这个大难题,大家普遍生活都不算好,衣服一衣多穿,有的人可能一年四季只有那么一件衣服,从春到冬都穿着一件单衣,或者一件棉衣穿四季。因为大家都穷,穿上的确良这些料子的衣服想都不敢想。而现在新衣服堆满了柜子,花样、款式多得是。 最让我感慨的就是这些年的交通发展。当初我们村子到镇中心,都是土路,遇到阴雨天气要到镇子上或者出门,回来基本上裹一身泥。现在随着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村子周边的道路从土路到石子路再到现在的柏油大马路,真的是两码事,现在出门都特别方便了,一块钱的公交就可以游遍整个威海。 为了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集体收入,安排居民就业,2009年成立天东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为了实现集体资产壮大,2011投资建设了大光辉建材装饰城和大光辉花卉市场,总投资逾4500万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2011年8月27日正式开业。年利润400余万元,成为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社区因地制宜,在小区步行街设立便民市场,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如今社区股改制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原住居民220户,419名股民享受股权待遇。2013年8月由威海市经区管委与西苑街道办事处共同投资800余万元建成西苑街道中心幼儿园,切实解决了大、小天东300多儿童的入园难问题。 规划发展成立社区后,现社区占地面积5.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7万平方米,共建成18栋楼,68个单元,社区居民1200余户,商业网点1890平方米,社区绿化面积2.28万平方米。如今的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配备有超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便民服务场所;西苑街道办事处还将在社区83号楼投资20余万,装修建成330平方米的社区舞蹈室、托养中心、党建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更好的“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 近年来,天隆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通过走访,征集群众意见,成立了秧歌队、合唱队、腰鼓队、戏曲队等社会组织,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增进邻里间感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如今的的天隆社区,环境干净整洁、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脸上有洋溢的幸福、满足的笑容。
作者:张其良 山东威海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