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12月底转为国家正式干部,被县委分配到张炉集公社做文书工作。我清楚地记忆:1979年1月在张炉集公社剧院召开全社三级干部大会,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大力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尔后,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延伸到政治体制,逐步深入到各领域各个方面,直到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由港口到内陆,由金融到人才,外企外贸劳务输出逐步扩大。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占据的地位不断上升。 40年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居民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就我个人来讲,1979年转正后,定为行政25级,月工资24.5元,仅够个人生活费,如遇上点事或来人招待就只好借钱,透支下月工资。那时有句俗话说“干部职工再穷穷不了一个月(月月到时发工资就有钱花),富也不过二十几天”。真是比喻形象。而现在我个人月工资收入6400多元,相当于那时的260倍,除去正常开支还能结余3000-4000元,由那时的欠债户变成了现在的存储户。由于经济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穿衣方面,那时全年只有1-2身破旧衣,而现在仅单衣就有4-5套,棉衣也有4-5套;鞋子那时穿布鞋,后来添了双军用胶鞋,现在皮棉鞋、四季皮鞋5-6双,该穿啥鞋有啥鞋,雨雪天时有皮靴穿,不再冻脚感冒。在吃的方面,改革前,队里粮食产量低,每人每年从队里分到300-400斤粮食,大部分是粗粮,长年吃地瓜片、玉米面,不够就多掺菜;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顿白馍馍和水饺。而现在想吃啥有啥;细米白面长年都有,肉蛋奶天天不断,海产品也是餐桌上的常客;营养充足。老百姓都说,现在吃的饭真是天天像以前过年,有时比以前年饭还要好。在住的方面,40年前,住的是两间东屋,内墙黑,用旧报纸糊糊贴贴明净些,外墙冲的凹一片凸一片,下大雨时漏雨用塑料布盖盖,椽子断了,用木棍、棉柴盖上泥上泥巴。有时屋外停了雨屋里还在滴嗒水。真是只能遮风不能挡雨。改革开放后,1984年俺村实施“新村规划”,86年春天,盖起了了5间宽敞明亮的新房。90年搬进城里,住进机关家属院三间红瓦房;2002年住进了130平方的新楼房。人均居住面积由从前的15平方米变成了现在的60平方米。随着生活的改善,出行更加便捷,交通由农村土路、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由骑“大金鹿”牌自行车远行到现在的骑电动车、开轿车,免费坐公交车,方便的很。家中冰箱、彩电、空调、智能手机样样齐全。在城市建设方面更是旧貌换新颜。40年前, 我们聊城没有几座楼,一座百货大楼盖了20年(从1958年规划打地基到1978年真正开业)。城区道路坑洼不平,有的街巷铺上砖和石块铺成石头路,坐公交车没走着快。几位年纪大的政协委员到县政协开会,不会骑自行车,坐上公交车得等人满才开。只好等40-50分钟,气的有时干脆拄着拐棍走着去开会。一个外来客人在聊城住了几天后留下纸条上面写着“半截铁塔一座楼(指的是光岳楼),两个公园(城里公园、东北公园)一窝猴;两辆公交围城转,不是停水就停电(指电力不足,水电供应不正常,时时在吃晚饭时停电漆黑一团)”。可见40年前的聊城城市面貌陈旧简陋、落后。而今天我聊城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森林城、生态宜居城,高楼(20层以上)林立、花园小区比比皆是,道路宽广干净,公交线路达49条,公交车有1113辆,且均为节能环保型新能源车辆。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趟,而且通往市区周边的各个乡镇农村,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各式各样的电灯全城皆是,夜明如昼。如果用打油诗形容城市面貌的话即:“中华古城四周湖,天天都有客来游,名胜古迹修葺新,小轿大巴不断流,道宽路平绿化好,水电气热全供足,高楼大厦连成片,公园处处吸眼球,生态美丽宜居城,人间天堂东昌府”。 总而言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的家乡、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聊城、我们祖国更加富庶强大,繁荣昌盛。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有福之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太平盛世的好时期。这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幸福,我们应该知足,应该感恩,应该坚定信仰。用我们的双手和余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最后用我撰写的楹联来赞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成绩巨大,华夏文明五千载灿烂辉煌”。
作者:吕国宝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政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