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七夕风俗 奇特有趣

2013-8-5 12:4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431| 评论: 0|原作者: 赖晨

摘要: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这个古老、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到今天依然是那么美好、动人。在这一天我国各地至今保留着奇特而又充满情趣的风俗习惯。摸秋河南西南部流传摸秋的风俗,在七夕晚上,那些结婚后一直未孕的 ...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这个古老、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到今天依然是那么美好、动人。在这一天我国各地至今保留着奇特而又充满情趣的风俗习惯。

摸秋  河南西南部流传摸秋的风俗,在七夕晚上,那些结婚后一直未孕的少妇想要孩子,就在七夕晚上,让几个未婚的年轻人到南瓜地里摘一个长形的南瓜,像抱婴儿一样抱回来,然后放在她的床上,据说,很快她就会有孩子了。

洗涤·淘井  在河北青县,七夕这天要洗衣涤器。在山东临沂、庆云和河北盐山等地,人们要在七夕这天洗刷油腻的器物,据说用水轻轻一冲就能洗净。在福建崇安,七月七俗称“灯生日”,必定要洗灯。福建霞浦等地流行淘井,无论是家中私人水井还是街道公用水井,必在这日雇工淘洗,去泥沙,清淤泥。

种菜  在江浙一些地区,俗传七月七要种萝卜等蔬菜,认为此日种下的蔬菜最容易发芽、生长,定能获得大丰收。因此菜农多在此日傍晚种蔬菜。

观水中星  在浙江定海,人们多以脸盆在院子里倒映星光,然后站在旁边观看,以此来辨别视力的强弱。

穿耳  在广西全县,幼女多于此日穿耳。浙江余姚也有类似习俗,小女孩穿耳,大姑娘刺绣衣服,意取“乞巧”。

煮仙草水  闽西客家人在七夕节这天,习惯用凉粉草(仙人草)加上冬瓜块和水,放在大锅里熬煮,然后把煮好的水灌入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每当家中或左邻右舍有人发热、头痛或中暑惊风,便把瓦坛盖打开,舀一碗喝下,说是能药到病除。

吃使君子和石榴  在台湾和闽南地区,每到七夕,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中药使君子和时令水果石榴。七夕节这天晚餐就用使君子煮鸡蛋、螃蟹、瘦肉、猪小肠等食物。

炒糖豆  在福建仙游,七夕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做炒糖豆,材料是白糖、黄豆,还有生花生。黄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后第二天在锅里炒至半熟拿出来备用,花生也是要在锅里炒热备用,接着把白糖倒进锅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黄豆和花生倒进锅里一起煮即成。

做巧花和巧菜  在胶东半岛地区,在七夕流行制作巧花——即由少女用面粉制成各种带花的食品,如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用巧花、巧菜来祭祀织女。

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妇女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曝书·晒衣  农历七夕已进入秋天,经过潮湿的雨季,天气逐渐干燥,正是需要曝晒衣物的季节。曝书晒衣的风俗,也是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此俗由来已久,汉代即有此俗,《杨园苑疏》载:西汉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曝衣阁,七夕,宫女登楼晒衣。《晋书》载,西晋阮咸蔑视礼法,放荡不羁。七月七,很多同宗为了炫富晒衣物,都把绫罗绸缎摆出来。而阮咸家贫,就用竹竿挑短裤头晾晒,说:“不能免俗,姑且如此。”《世说新语》载,郝隆生性幽默,七月七中午仰卧于太阳底下,人们问他在做什么?答:“我在晒书。”因为七月七,大家忙于晒书,而他家贫无书可晒,因此到太阳底下晒肚皮,以表示在晒腹中之书。直到近代,有些地方仍有七夕曝书晒衣习俗。如广东阳江、开平等地,广西宾阳、贵州桐梓、河北高邑、山西绛县、山东曲阜也均有此俗。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