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一部史书,记载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曲折与辉煌;路是一座丰碑,凝聚着筑路人的艰辛、智慧和希望;路是一道彩虹,引领人们向往富裕,奔向幸福的天堂。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间,我县的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成绩斐然。领导机关的运筹帷幄、筑路精英的顽强拼搏、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组成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历史画卷。数字是最好的说明。解放初期,县内通车里程不足100公里。而到2017年底,全县晴雨通车里程已达到1961.9公里,其中国、省道117.0公里,县道104.8 公里,乡道248.3公里,村道1491.8公里;公路密度217.8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公路建设以其非凡的业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向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1993年7月,博兴县446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公路建设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这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农村经济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交通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富,先修路”成了全县上下一致的呼声。从当时的现状来看,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大多不通公路,即便有公路的,也是等级低、路况差。到了雨雪天气,人员、物资、车辆出不来进不去的矛盾异常突出。成为发展经济的“瓶颈”。中共博兴县委、博兴县人民政府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制定了“抓经济,奔小康,3年内条条公路通村庄”的宏伟目标和“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民工建勤、民办公助、联合建网”的实施方针,提出了“宁可少吃千斤粮,花钱修路不冤枉”的口号,动员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象战争年代支前那样支持公路建设。两年间,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筹集资金2600万元,出义务工72万个,完成土石方301万。1993年6月13日蔡寨乡七合村的最后一段路基洒上了沥青。至此,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全县446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柏油路,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经验收合格后,1993年7月9日,博兴县隆重举行祝捷大会。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到会祝贺并讲话,与惠民地委书记王道玉、惠民行署专员李戈、山东省交通厅领导张大钧、中共博兴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一起为通车仪式剪彩。至此,博兴县通车总里程已达697.8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油路77.4公里,每万人拥有油路15.63公里。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乡村路为网线,县内外贯通、乡村间连接的公路网络。我的家乡乔庄镇梁楼村,以通村公路为契机,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木繁育基地。每年都有数百万株苗木销往省内外,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在落实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又开通了直达县城的公共汽车。“村里通公路出门坐汽车”的多年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福旺人的致富新思路:以公路为依托,建“场”兴“市”奔小康,一条路成就了一个大市场,这在“兴福现象”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兴福镇福旺村是一个不足800人口的小村,有着加工黑白铁的传统手工工艺。进入80年代中期,有了较快发展。个体办、联户办、集资合股办,家家户户都参与。铁壶、水桶、烟囱、洗衣盆、冷冻盘样样都做,越做越精,产品供不应求。90年代初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延伸,由一家一户的加工制作逐步形成了带股份制性质的十几家骨干联合体,产品加工由手工操作过渡到了半机械化,完成了以加工为主、经营为辅到经营为主、加工为辅的关键性转变。改革开放的大潮,使福旺人的经营理念产生了质的飞跃。1994年4月份,福旺村又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投资10万元,修起了长达2000米、能承载30-50吨运输车辆的高质量的柏油路。经兴福镇政府协调,以路为中心,划出20多亩闲置地,建起了黑白铁专业市场,由福旺村具体管理。为了搞好服务,场内实现了通电、通水、通邮;安装了近百部程控电话,方便了与外界的业务信息联系;吸引三家银行在这里挂牌营业,方便了财务结算手续;客户提货免费装车,并提供食宿、通信方便。“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至1995年七月份,已有60多家公司在这里安营扎寨,主要经营进口的镀锌板、冷轧板、热轧板、彩涂板和部分国产板材。进货渠道原来依靠物资部门,现在则直接从青岛、烟台、威海、广州港和武汉、上海钢厂提货。农民李志博、魏龙元一次从日照港进货1000吨,价值800多万元。1995年7月8日上午,时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志云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现在(指1995年),黑白铁日交易额达到60多万元,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最大的黑白铁集散地之一。2000年,这个市场被命名为“中国黑白铁加工批发大市场”。2001年,经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重新规划,市场面积扩大到630亩。近几年,兴福镇党委、政府相继投入近2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再次对其进行了规划调整和完善,以原先的市场为中心,拓展为水、电、路、通讯、天然气、排污、绿化等工程全部到位、“九通一平”的现代化园区。随着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交易额逐年增加,黑白铁批发加工市场日益壮大,经营业户由原来的6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450多家,年板材吞吐量400万吨,交易额220亿元。全国各大钢铁厂均在市场设有办事处,业务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营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广东乐丛镇的钢铁市场。勤劳、智慧的福旺人早已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的小康生活。 “双通工程”得民心,当农村公路改造遭遇资金“瓶颈”时,许多单位和个人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3年初,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和交通部的安排,做出了实施“双通”工程的重大决策。博兴县交通局根据省交通厅布置,抓住国家利用债券资金补助农村公路的政策机遇,迅速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按照上级要求,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客运班线开通统筹安排,纳入“乡村康庄工程”。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将旅客停靠站点纳入总体设计,把站场建设所需的土地建设费用纳入公路建设工程统一安排,做到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切实保证只要路修到家门口,班车就通到家门口,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就能走出家门口,实现“让农民兄弟走上标准路,坐上方便车,奔向康庄道”的目标。 为解决地方配套资金,博兴县决定:“村村通”施工单位上缴的营业税,县以下分享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改造;各镇根据财力情况,可从车船使用税、农业税中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改造;县交通主管部门加大交通规费征收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有修路任务的村庄,从“两工”中拿出12个,用于路基、小桥涵建设;以工代赈,倡导企业资助、干部职工捐资和社会各界捐助;县财政实行每公里路补助5000元的优惠政策。为了早日实现“双通工程”,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把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兴福镇赵马村村内的六条主要街道,虽然进行了硬化、绿化和美化,但与外村联系的出口路、接头路却坑坑洼洼,雨雪天出不来,进不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2003年春节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先后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会,向全体党员群众征求意见,统一认识,决定对村北及村东出口路面进行硬化。当村民得知修路资金有缺口时,一致表示:集体的钱不够,村民自己凑,咱自己的路,自己修!于是一个个自发捐资修路的动人场面出现了:远在异地他乡经商的赵长永和赵瑞,听说村里要修路,赶紧打电话委托家人捐款;70岁的老党员赵营基将平时节省下来的50元钱捐出来修路;身患疾病的退休教师赵力,手持拐杖亲自把捐款送到村委办公室;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成员更是率先垂范,每人捐资500元;一些民营企业家慷慨解囊,华龙厨房设备厂捐款2.3万元,新潮厨房设备厂捐款3万元,……。从临沂市来赵马村的种田承包户武纪友,在村民自觉捐资修路时写了一首打油诗,他写道:“千里来到赵马村,干部群众都一心,修路为了做善事,我也捐上一万分(即100元)”。短短几天,这个只有500多户、1749人口的赵马村,共捐款16.5万元,解决了修路中的燃眉之急。麦收前,总长6.6公里、路面4600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的等级公路胜利竣工,不仅实现了与205国道、省道博(兴)临(淄)路和县乡路的直接贯通,而且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王镇老官村为了筹措修路资金,村老年协会先后向村民和在外地工作的老乡发出《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倡议书》和《汇报、求助书》,争取本村村民和外界的支持。老年协会主任李志美、副主任李长河带头捐款1000元;自己掏钱乘车、住宿、就餐,协调争取资金15万元;并通过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使几家动迁户顺利搬迁。2003年7月初,1600米的通街柏油路和800米的通村公路(接头路)胜利竣工,彻底改变了“下雨南泥湾,晴天狼牙山”和雨雪天气门难出、村难进的状况,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通过上级扶持、财政拨款、群众自愿捐资等多种方式,全县累计完成投资额4.25亿元。奋战在第一线上的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战天斗地、呕心沥血,历经两年多的奋战,公路改造工程突破1000公里,是投资最大、改建里程最多、修路质量最好的一次。所有改造道路均达到4级以上标准,在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中,博兴县是唯一获得路面基层、面层合格率100%的单位。农村公路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县四通八达、大进大出、便捷快速的立体化农村交通网络已经建成,也为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底,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7条,投入运营客车154辆,全县446个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通车率达到100%。全县范围内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工作圈”。“双通”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筑了条条金光大道。 从2012年至2017年,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通过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三通”硬化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使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农村公路是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载体,是服务基层、惠及民生的基础性工程。2012年,作为全省首批36个“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县”的博兴县,借助省里财政支持的好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以消灭断头路、改造村内路为重点,将资金用于那些没有公路急需通路、公路损坏严重的村镇,解决部分村无主要硬化街道、村级断头路及镇级老油路超期服役等问题,。 我县网化工程于2012年4月开工建设,省补助资金5376万元的基础上,市配套1000万元,县配套3000万元,镇村自筹6933万元。全县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共完成投资1.6亿元,新建、改建乡村公路项目178个,共计234.4公里,惠及全县12个乡(镇、办)182个村庄。村级公路网化工程,是继全省三年农村公路改造之后,深度更广、标准更高的民生工程,将通达深度延伸到村、延伸到主要街道,实现村与村互连互通,实现了更广泛意义的村村通、村村连,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村没有出村路、通达不畅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满意度调查中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民心工程中群众心坎上的实惠工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货畅其流、客便于行、经济安全、换乘方便、服务高效成为交通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为此,滨州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涉及民生的“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的“三通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通”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根据市局农村公路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我县建制村456个,2013年完成“三通”达标村庄92个,2014年上半年完成“三通”达标村75个,下半年完成174个,完成建设里程735.8公里(其中进村路78.1公里、村内主街152.6公里,街巷505.1公里),2014年计划内项目合村并居22个,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安排部署前已达到“三通”标准的村庄93个(含社区8个,合村并居的村庄35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户户通”,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三通”工程刚刚落幕,危桥改造任务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又摆上了议事日程。在2016年1月20日召开的博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殷梅英县长代表博兴县政府郑重承诺,2016年将对县城内农村公路上的83座危桥全面进行改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交通运输局党委对危桥改造工程高度重视,2016年3月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重点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危桥改造工程进行领导和管理。在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精心组织、精心准备,所有施工项目公开招标,阳光操作,接受监督。工程开工后,加强事前控制、事中协调,创新思路,进行动态管理,认真抓好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建立责任体系,加大巡查、督查和考核力度,明确时间节点,挂图作战,要求战高温、抢晴天、补雨天加快推进进程。2016年,改造危桥75座,2017年又新增4座,至年底全部建成通车。 自2015年5月开展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以来,县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安监局等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全县县乡道路的道路标志、标线、护栏、黄闪灯及地名等共计32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排查,并聘请有关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了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设计工作。按照“三同时”要求,严格依据设计文件和有关程序开展了工程招投标,施工项目管理及监理进场并全程跟踪服务。工程竣工后聘请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对安防工程进行安全评估,并出具安全评估报告,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按程序组织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到位。2015年年底,我县县乡级道路、客运班线及校车途径线路的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已全部完成,总计消除安全隐患里程345.289公里,完成投资992万元;2016年完成村级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共计277个项目、766.97公里,其中涉及46个扶贫村98.57 公里,完成投资1686万元。 修好“放心桥“,拓宽“致富路”,四项民心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便捷的交通,畅达的物流,促进下了农村淘宝的蓬勃发展。当2013年全国只有20个淘宝村的时候,仅博兴县就有2个淘宝村。一个草柳编,一个老粗布,我县将传统艺术与实体经营和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对接,让草柳编、老粗布等特色富民产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实现了农民淘宝网上二次创业。锦秋街道依托草柳编产业共形成12个淘宝村。2016年,顾家村相邻的鲍庄村和贤城村也成为淘宝村,城东街道也成功创建淘宝镇。除了草柳编、老粗布产品,我县的厨具、木制藤制家具也成为淘宝网销生力军。作为中国厨都,兴福镇拥有1500余家厨具企业,当地的群众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兴福的厨具产品卖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目前,该镇有李韩村、兴四村等5个淘宝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镇。在湖滨镇,当地的柳白村、柳舒村生产的木制藤制家具产品也进入了淘宝店铺,两个村于2016年成为淘宝村。 至此,四大特色淘宝村集群已初步形成。截止目前,我县共拥有淘宝镇3个,淘宝村22个, 淘宝村网商网户突破1.2万户,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间接带动周边从业人员12万人,从业农民年均增收1.2万元。被誉为“江北”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镇的乔庄镇,今年南美白对虾虾池发展到1.2万个,超千亩的养殖基地11个,养殖面积3.2万亩,预计实现产量2800万斤,产值6亿元。以主要街道硬化率100%为标准之一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去年覆盖率70%的基础上,今年全县至少建设2个美丽乡村全覆盖示范镇,打造1—2个示范片区,创建14个市级以上示范村,完成130个提档升级村的建设任务,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公路通,百业兴。据统计,2016年,我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年均增长5.9%;人均生产总值6250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亿元,年均增长9.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00元、14500元。拥有中国企业500强3家、中国制造业500强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27亿元、421亿元。我县先后获得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县、中国产业百强县、省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称号。
作者简介:梁绍章,男,1944年11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干部。 2013年学习诗词写作,现为省、市、县诗词学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发表诗词作品近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