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40年,通讯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通讯工具从电报——拨号(摇把)电话——程控交换机电话——寻呼机+电话——大哥大移动电话——1G普通手机——到4G智能手机的飞跃,与建国初期人们曾经想象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式的幸福生活是没法比拟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当寻呼机出现时,谁要是有一部寻呼机,那是很让人羡慕的,能拥有一部寻呼机成为当时很多人的心愿。当时的寻呼机,因售价较高,用得起的人很少。腰间挂个寻呼机,走在大街上,那是牛气十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回头率非常高。每当寻呼机发出声音或产生震动,顿时就会看到周围许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比火柴盒大一点的小玩意儿只要一响,就能显示电话号码,人们就知道谁有事找自己,就近找个公用电话打过去,就和对方联系上了。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寻呼机进入中国。1990年后,寻呼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遍地开花,传呼市场异常繁荣。那个时候,最经典的就是找人心切时会跟寻呼台说“请呼10遍”。 寻呼机分为两类:数字寻呼机和中文寻呼机。刚开始时,寻呼机多为数字机,人们在佩带寻呼机的同时,还必须随身携带一个小小的密码本,根据寻呼台发送至寻呼机上的数字,查找相对应的内容,或者进行复台查询。那时候,人们家里有座机的极少,因为装一部座机价格很高,而且申请需要很长时间。好在大街小巷都有公用电话,人们接到传呼后就跑到街上去找公用电话。1993年前后,中文寻呼机出现了,这种寻呼机可以直接显示传呼人的姓名、电话以及有什么事情,更为方便。 1995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是寻呼机的巅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1994年“大哥大”开始出现。这种移动电话在香港影视作品中比较常见,也被人称为“大砖块”。一部“大哥大”价值两三万元,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用户开始增多,寻呼机业务出现下滑,用户急剧减少。进入新世纪后,手机成了寻呼机的“终极杀手”。手机价格越来越便宜,而且其强大的功能让寻呼机“一筹莫展”,许多人买了手机之后就把寻呼机甩在一边,寻呼机逐渐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一款款精致的手机。 那时候的手机还是直板黑白机,随后又出现了翻盖、滑盖的彩屏机,手机更新换代速度比当年的寻呼机要快太多,一直到智能机出现。现代智能手机就像一台电脑,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通话功能外,可以用来上网聊天、查阅资讯、拍照、看电影,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功能,如外语词汇学习、阅读训练、视频学习等,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专门为老人设计的具有大屏幕、大字体、大铃音、大按键、大通话音的老人专用手机,深受老年群体的喜爱。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定位手机等,新型智能手机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 另外,手机还具有转账支付、天气预报、日历时间、录音录像、拍照、导航等诸多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多彩。现在我国移动电话户数已经接近15亿。
作者:翟纯文 淄博市统计局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