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村村通”进一步拉近了城乡差距,广大农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题记 村村通公路 三哥在大夼村是个头脑活络、敢想敢干的人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村民们大都沿袭传统种植模式。三哥却一反常态,大胆拿出一部分责任田栽种西瓜。三哥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加之田地土质好,三哥种植的西瓜又脆又甜,三哥喜上眉梢,可随后西瓜销路却让三哥犯了难。山村地处大山沟里,通往外面世界只有一条蜿蜒羊肠小路,坑洼不平,很不好走。三哥联系西瓜收购商贩,人家不愿意来。三哥只好用自行车载着西瓜出去卖,由于卖得不及时,大部分西瓜都烂在地里。 这以后,三哥还捣弄过大樱桃、板栗,养过蚂蚱、蝎子等,结果都是因为交通闭塞,收效不大,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村里人都笑三哥异想天开,不务正业。 如今,三哥家是个啥情况呢?前不久,我回乡去了趟三哥家。村前那条羊肠小路不见了,展现眼前的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我坐着公交车一直到了村口。来到三哥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房屋,已翻盖一新,屋内宽敞明亮,装潢豪华,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三哥不在家,迎接我的是三嫂,三嫂告诉我,今早城里来了一拨人采摘草莓,三哥去采摘园了。采摘园?三嫂见我有点不解,笑着对我说:“你三哥建了个草莓大棚、专门种植无公害有机生态草莓,草莓品质好,专供人们现场采摘。”“草莓销路好吗?”我问三嫂。“草莓销路火爆,自从修了这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公交车直接通到村口,经常有城里人坐公交车来采摘园采摘新鲜草莓,还有开着小汽车过来的呢。”三嫂一脸喜悦。“你看,在你三哥带动下,村里有好几户都建了草莓大棚,经济效益都不错。”三嫂领我到门口,手指着村南面那几个大棚。顺着三嫂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栋栋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蔚为壮观。“这么多大棚,仅靠城里人来采摘能行吗?”我有点担心。“哈哈,这不用担心,咱这草莓好,到时候有很多外地客商亲自上门来收购呢。”三嫂笑着说。 返程的时候,拎着三嫂送给我的香甜草莓,走在那条宽阔水泥路上,我心中很是感慨,这真是一条致富路啊! 村村通自来水 吃水一直是我家的大问题。 常记得小时候跟随母亲去挑水的情景:母亲挑着两只水桶去离家很远的水井挑水,年幼的我跟在母亲身后,小手扯着母亲的衣襟,看水桶摇摆起舞,听水桶吱扭歌唱,觉得很好玩,完全体会不到母亲挑水的辛苦。母亲从不让我靠近水井,我只有远远看着,母亲登上高高井台,放下水桶,弯腰用力提水,而后蹲下挑起满满两桶水向我走来,我急忙跑过去,牵着母亲的手,蹦跳着往家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家户户兴起在自家院子里打机井。我家也不例外,父母请人在院子里也打了一眼机井,可是不凑巧,水质又苦又涩,烧成开水,水面附着一层白色的物质,根本无法饮用。这时候,村里那口水井因为无人管理,干枯告罄了。无奈,母亲只好去邻居机井压水吃。后来,邻居用上了潜水泵,电闸一拉,机井里的水就源源不断汩汩而出,省去了人力压水的麻烦,但这却给父母增加心理压力,每次去邻居家取水,总觉得欠了人家一份情,逢年过节,母亲总会打发我送一些礼物给邻居。 这样吃水的日子持续了好多年。家里的水一直不敢多用。 解决吃水难是村里通上自来水。在有关部门帮扶下,村里选址请人打了一口深水井,经检验部门检验,水质完全达标,甘甜可口。当母亲打电话告知这一喜讯的时候,我高兴得不得了,再也不用为家里吃水问题担心了。 通上自来水后,家里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知道父亲喜欢喝茶,我特意去商场买了一台净水器。俗话说,好水泡好茶。每天下午,父亲会泡上一杯茶,边喝边品,总会喜滋滋地说:“这茶水,好香好甜哩!” 家里平房上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父亲去山上干完活回家,总会舒舒服服洗上一个热水澡。更可喜的是,母亲的腰腿病,经常洗热水澡也好了不少,整个人神清气爽。 家里的厕所也进行了革命性改造。政府发放坐便器系列设施,旱厕变成水厕,和城里人厕所一样,既干净又卫生。 村村通广播电视 进户线见证时代发展变迁。 还记得老家窗户里第一根进户线,那是一红一绿两根细细的广播线,广播线连接挂在墙上的广播匣子。那时候,我还很小,父母外出记公分或者搂草回家晚了,年幼的我就一个人在家静静收听广播,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刘兰芳说书,《杨家将》《岳飞传》等随着她绘声绘色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烙印心中,至今不忘。 窗户里第二根进户线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是一根白色圆柱形电视信号线。这是我家买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7英寸泰山牌,是父亲去威海打了一冬天的工,花五百元钱买的。当时正值年关,学校放了寒假,我屁颠屁颠帮着架天线杆,拉电视信号线,调整天线架方位,电视终于出现了声音图像,我高兴得蹦起来。这一年,我第一次在自己家里看了春节晚会,结束了以往去邻居家看春晚的历史。 后来,我家又买了一台青岛牌彩色电视机,电视架也换成了铁杆的,但换汤不换药,电视信号线一直没换,只能看到本地几个电视台,我喜爱的《焦点访谈》节目也看不到。 家里迎来第三根进户线,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第三根进户线叫做模拟有线电视。有了这根进户线,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多了起来,有一百多套节目呢。其中,我不仅看到了《焦点访谈》,还有《电影频道》《科教频道》等几套央视节目,极大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如今,家里又有了第四根进户线,也就是数字有线电视。父母紧跟形势,购置了一台大屏幕液晶数字电视。有了数字有线电视,电视节目又增多了不少,电视画面更清晰了。父母乐得合不拢嘴。母亲最爱看的就是山东综艺《我是大明星》精彩节目。父亲则爱看央视戏曲频道,有空的时候,父亲就会泡上一壶茶,一边喝茶,一边跟着电视哼唱...... 村村通网络电话 通讯如歌。 在印象中,村里以前的通讯,有了大事小情,一般都是靠人们跑腿传信。外面有亲戚朋友,都是通过写信或者去镇上邮局打电话拍电报。 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写过第一封信,是写给远在新疆姑姑的。爷爷不认字,他口述,我写信,洋洋洒洒写了一页纸,其中有很多字不会写,都是用的拼音。写好信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爷爷步行送到八里开外的镇邮局,过了一段时间,姑姑来信了,再由我磕磕巴巴读给爷爷奶奶听。 读初中六年级那年,我还给村里当过“情报员”呢。那天放学,我刚要走,班主任老师叫住我,递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乡里给村里的通知,并一再嘱咐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快交给村支书。我接过通知,就像电影里情报人员一样,顿感责任重大。这样,我陆陆续续传过几次情报,每次都胜利完成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村通上了电话,这是村里一件大事。当时安装一部电话很贵,除了村书记还有几位生意人,村里大多数人都不敢问津。 过了几年,取消电话安装费后,仿佛一夜之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电话。我家也不例外,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母亲很兴奋,依次给老姊妹打去电话,报告喜讯。过年过节,老姊妹之间就在电话里互致问候。 后来,村里建立了几个信号塔,手机信号畅通无阻。村民几乎每人都有一块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互相交流。 如今,村里通上了光缆宽带,人们和外界联系更方便了。我动员父母,拉上宽带,买了电脑。今年,我又给父亲买了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在外工作的我们,时常和父母视频通话,彼此心里宽慰了不少。 前些天回老家,父亲满脸喜悦地告诉我,他和远在新疆的姑姑视频通话了。视频通话时,父亲和姑姑都掉泪了,老姊妹俩好多年没见面了,这是第一次在视频里看到对方。 父亲还告诉我,视频通话时,他还举着手机去街门口,让姑姑看看村里的新变化。年近九十高龄的姑姑看了,连声说变化真大,说今年一定要回趟老家看看……
作者:于福明 乳山市原二轻局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