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执行:张琦(实习)
这些年来,诸如“社会溃败”、“阶层固化”、“道德沦丧”、“贫富悬殊”、“相互投毒”等警示性十足的词语,一直被用来描述中国的社会问题。被阻挡停车,就将女童高高举起重重摔下;怕婴儿的哭声暴露自己,就掐死掩埋在雪中;对社会不满,就在公交车上纵火。不仅是底层民众,大房地产商也骂娘,副省长一样在微博大骂“败类”“人渣”。人人心中都充斥着愤怒,不少媒体感叹:我们的社会“变狠”了。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为什么每个人都变得对别人有威胁?诚然,每一起事件背后都有长期而复杂的原因,但如此集中的暴力事件突发,当下一面倒的情绪化言论,以“以暴易暴”为暴力行为辩解开脱甚至同情喝彩的不负责行为,不无干系,至少是一大诱因。越来越多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自身曾经遭遇不公正待遇,值得同情。面对这些近乎绝望的暴力表达,我们的“同情心”正在面临挑战。个体的同情如果形不成舆论,影响毕竟有限,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从语言暴力到现实暴力,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对于本就心理脆弱的群体尤其如此。 更深层的原因,则被学者解读为利益失衡、规则失效。利益失衡导致利益受侵害者愤怒,好歹还能有一些补偿机制,心理层面也有。规则失效则让事情更加严重:我们退回到了丛林状态,拳头硬的人说了算,暴力法则应运而生。即使是既得利益者,比如大房地产商,看起来似乎风光,其实也难以摸清生存的规则,食品安全、子女教育这样的问题,也使他们有不安全感。因此,社会的变狠,背后就是各个阶层普遍对未来失去了期望。因此,社会一定要给人希望,公平正义的希望,用法制的规则来解决问题的希望。 家人们,我们的社会真的正在“变狠”吗?社会“狠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消弭人们心中的戾气?请家人们各抒己见。 |
情义2011: 变“狠”也可以说成是变得“自我”,变得“浮躁”,变得“缺少人性”了。究其原因,随着社会的变革,一是我党一贯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越来越削弱,而人们对物质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