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改革开放40年

2018-11-22 17:17| 发布者: 兖矿集团离退科| 查看: 409| 评论: 0|原作者: 兖矿集团离退科

摘要: 我是1953年生于邹城市(原邹县)一个比较偏远、贫穷的小村庄,自幼经历了农村的落后与贫穷。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30年中,我国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10年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的经济建设严重的落后。当邓小平带领我们走上改 ...

我是1953年生于邹城市(原邹县)一个比较偏远、贫穷的小村庄,自幼经历了农村的落后与贫穷。

1949年建国到1978年30年中,我国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10年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的经济建设严重的落后。当邓小平带领我们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至今已经40年了,我们的生活不止从“衣”“食”“住”“行”等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的家庭也有这很大的变化。

在家翻看以前的相片时,看见孩子穿的土布衣服,戴着小老虎的帽子,不光孩子,大人们那时候穿的衣服颜色和款式都一样,只有过年了,家里才舍得给孩子做一件新衣服,并且衣服还是大了好几号的,一穿就是好几年,等穿小了,还要亲戚家的小孩穿。那时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并且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的衣服五颜六色,款式各种各样。以前是愁没有新衣服,现在是愁衣服多的不知穿那件才好。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由于以前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原来到了冬天,家家储存一屋子的大白菜,好用来过冬。跟孙子谈起这的时候,孙子问:“爷爷,那你们为什么只吃大白菜,不买点别的菜呢?你看超市里冬天什么菜没有啊!”我听了也只能笑笑,孙子还小,跟他讲那时候能吃上大白菜已经不错了他理解不了。他不明白什么叫“改革开放”,只知道现在的生活条件非常好,不知道那时候家里很穷,衣服、鞋子都是“捡来”穿的,他爸爸的书包是奶奶用碎布块手工缝制的,大多数时候的三餐只有小菜和清粥,而鸡蛋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原来,我们家住的是茅草房,后来换成了砖瓦房,现在住在楼房里,原来的房子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现在的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你看小区里绿树林荫,鸟语花香,每天在小区里散步那也是一种享受。家周围可到处是商店,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出行,一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我从最早的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汽车,更别说火车,飞机了,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原来的道路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那时如果要走近点的亲戚可以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现在有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如果想省事开车、打的都可以。可是要走远点的亲戚,像从济宁坐车到厦门,做火车最少也得2天2夜才能到,车上挤得连个站的地方都不好找,现在好了有动车,仅仅需要十来个小时就可以到,如果是做飞机的话,那就更快了,再不济开车去,就当自驾游了。看来,离我们实现地球村,已经非常的接近了。

现在的我,退休在家,平常开车接接孙子,没有事的时候一家人来个自驾游,想去哪就去哪,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想从前,看看现在,改革开放的40年,是发展的40年,我从原来每月工资由几十元、几百元、到几千元的转变,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因此对40年的改革开放有着更深的感受。这些年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优越,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作者:谢业福

兖矿集团离退中心服务四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