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鲁西南一个相对偏远的普通村落,叫北马官屯,当地老百姓习惯简称为北马。村里有所北马小学,是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学校虽小,变化却很大,那里记录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迁,也见证和浓缩着岁月的沧桑。 小学始建于1950年,是全日制完小,共有17个村的学生在此求学。后来,校舍不够用了,周边十几个村子共同出资、出工,增建、扩建了两口土墙瓦房共六间教室。再后来,还借用过学校周边的部分民房作教室。虽然校舍简陋,但学校办得比较规范,特别是“文革”前,小学升初中成绩在嘉祥县名列前茅。 我上小学时正值“文革”初期,属于红小兵时代。那时候响应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小学纷纷由六年改为五年制,初中改为两年制,高中两年制。“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是当时的共同特征。北马小学在农村,主要任务就是学农。上课基本不正常,一边闹革命,一边学农参加生产劳动,这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记忆。 我上学时,校舍虽然年久失修,但在村里还属于数得着的好房子。只是教室里配备稍差了些:小学高年级用上了课桌,凳子有些是让学生自带的;低年级的课桌很多都是用木板搭成的,两头用泥坯简易垒抹,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土台子”。我上三年级时座位正好坐在边上,泥坯挡前面伸不开腿,听课、写字都要斜着身子,特别不舒服,因此至今印象深刻。 我考上初中时其实并未离开北马村,学校正好改为北马联中。小学的校舍不够用,村里就把四间老油坊的仓库腾出来当教室。我上课的地方就在仓库的最里边,是个筒子屋,从西门进,北面的窗子很小,南墙与民房紧邻,没有窗子,算得上是标准的“黑屋子”。 1974年我从嘉祥十中高中毕业,回村当了民办教师,在北马小学教五年级语文课。那时候小学民师月工资13元,其中8元要上缴给生产队作为工分款,队里给记10分,然后再参加生产队里的各项分配,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受村民羡慕的了。 我当民办老师的那些年月,记得学校办公经费极为困难,老师每到学期初可以领到一本备课本、一盒粉笔以及红、蓝墨水各一瓶,要求必须节约、节俭。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当时的北马大队划拨了18亩盐碱地给学校管理使用,土地收入由学校支配。当时,我们主要种棉花,偶尔种点玉米等农作物,收成虽少,但也是学校经费重要而关键的补充。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安排了一些学农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当然,假期里教职员工也不放假,一律到学农基地劳动锻炼。 后来“文革”结束,进入拨乱反正时期,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教师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条件艰苦,老师们非常知足,十分敬业。十几位教师挤在三间土屋里,两人对桌办公或三人拼桌,中间点一盏煤油灯照明,柔弱的灯光映出那个年代的贫穷,落后,温馨,质朴。当时学生开设了晚自习,每个教室里挂一盏汽灯,就是燃煤油打气的那种。学生晚自习放学后,教师们回到办公室,再继续备课、改作业。 最难熬的是冬天。下雪了,冻得伸不开手,有的甚至长了冻疮。实在撑不住了,就抱点棉花柴或着玉米秸烤烤取暖,缓和一下。在烟熏火燎的黑屋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其乐融融,甚至埋头工作至深夜,没有听到过一句怨言,第二天一早,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出早操。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候的基层教师队伍真的都很了不起,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熬过“冬季”,撑起教育,我常感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民办教师支撑了半壁江山,我们应该记住这支队伍,共和国不会忘记。” 当然,这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教师队伍,后来也成了改革开放最早的受益者。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北马小学民师踊跃参加高考,有12位民师先后考上了大中专。 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考进泰安师专中文系的,命运因此发生了改变,我也从一个农村孩子、农村民办教师成了大学生,乃至教书育人一辈子。 忆起那段苦乐岁月,和学生们在一起,真是一种幸福。正是早年在北马小学的独特人生经历,坚定了我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掀开了教育事业的美好诗篇。国家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用两三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山东省打响了农村小学校舍改造的攻坚战。 史料记载,那时的嘉祥县农村小学危房仍占62%,土台子、水泥板、土坯代课桌凳以及学生自带桌凳的比例约占68%。山东省提出了农村小学实现“校舍、课桌凳、院墙、校门、厕所、操场”完整齐全的“六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校改工程中迎来了新的蜕变。在这场校舍改造战役中,北马小学也迎来机遇,彻底改变了旧貌。学校在村南征了25亩地,建起了一所新小学,三排48间青砖红瓦房的教室,独门独院,一切按“普九”的标准配备,学校办学自此走上规范化,“黑屋子”“土台子”,里边坐着一群“泥孩子”的时代彻底成为历史。 又是十几年过去了,到了新世纪初,学校又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危房、危墙。甚至大张楼、新挑河等乡镇出现了房顶整个塌落的险情,大张楼乡双道沟小学四年级教室,当天孩子们在教室上课,夜里房顶整个塌落,第二天一早,师生到校才发现房顶塌落,实在令人后怕。新挑河乡新挑河小学三年级教室,师生正在上课,有位小学生发现房顶上的木梁响动,老师马上组织撤离,师生们刚走出教室,房顶整个塌落。两起教室房顶塌落事件引起了嘉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普查,共有48%的学校存在危房、危墙、危厕所的情况,北马小学当然也位在其中。 我是2001年元月到嘉祥县教委任主任的。上任第一天,有位老教育干部到办公室告诫我说:“危房子问题必须彻底解决,千万别伤着孩子,一定要当大事抓!”当时,嘉祥还属于贫困县,县财政极度困难,县直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发,乡镇工作人员工资由各乡镇自筹,乡镇教师工资拖欠严重,最多的疃里镇已经拖欠教师22个月的工资。危房改造资金问题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人,可贵的不是成就,而是追求。县委、县政府连续召开学校危房改造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全县32所重点危房学校,每名县级领导各包一所危改学校,负责危改工作的资金筹集、工程推进、检查验收,危改不结束,不准撤离。时任县委书记刘建良,时任县长周洪带头个人捐资,全县掀起了一场集资改造学校危房的热潮,嘉祥籍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也被广泛发动起来捐资助学。 心与心的相通,是人间最大的幸福。捐资助学的“小高潮”,让全县上下展示出万众一心,支持教育、钟情教育、资助教育,全民办教育在嘉祥县已成为淳朴的民风。 时任县委副书记张金城帮包北马小学。为解决资金问题,张书记召集有关县直科局和个别县直企业负责人,商议捐资改造危房事宜。第一次集资10万元,第二次追加3万元,加上村里集资的一部分,终于把学校教室的房顶全部翻新,也由原来的瓦房改为水泥顶的平房。 北马小学位于村南,校门口就是村里的围村路,全是土路,一遇到雨雪天气,师生出行就成了大困难。危房改造结束后,村里又发动北马村在外工作人员,集资硬化助学路。我带头集资并陪同村干部多处动员,终于把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路。 正在嘉祥县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紧锣密鼓进行时,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意见》,省财政对D类危房学校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根据嘉祥汇总上报的困难情况,一次性拨付给嘉祥140万元,既解决了嘉祥教育危改的燃眉之急,也促进了全县危改的进度和品质。到2003年初,嘉祥县学校危改工作第一个接受了济宁市危改办的验收,北马小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04年3月,我由嘉祥县教体局调到山东省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工作。2016年8月退休后再次回到嘉祥县定居。北马小学再次成为我的关注和牵挂。 前不久,应北马小学张德峰校长邀请,我回母校北马小学给全体教师作了个专题讲座:“做一名幸福教师”,我被北马小学崭新的校容校貌震撼:我所上学和工作过的原貌踪迹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的平房不见了,南北两幢红色教学楼拔地而起,南边的是小学教学楼,北边的是学前教学楼,校园设计优美典雅,条条通道皆硬化,面面围墙尽人文。校园主道两旁,西边是塑胶操场,各类体育设施俱全;东边是文化长廊,长廊西头是座木制亭子,上边刻着“向阳亭”三个字是北马小学校友、北京大学教授谷向阳题写,亭子两旁的木柱上镌刻着谷向阳为母校特别撰写的对联:“绛帐播春风敢立中流标砥柱,杏坛滋化雨欣培大木铸栋梁”。走进教学楼,走廊墙上到处是励志的校园文化图板,教室里上课用上了先进的电子白板,学校装备用上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 今日的北马小学,占地1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塑胶操场4400平方米。校舍建设投资600万元,体育场地、设施投资60万元,绿化投资30万元,教育装备投资120万元,校园文化建设投资120万元。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16口,已实现“班班通”,图书室藏书1.5万册,而且配有超星校园阅读系统。北马小学的软硬件建设已经今非昔比,令人慨叹。可以说,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落实,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已经实现了优质教育。 北马小学既不是嘉祥县重点,也不是卧龙山街道重点,只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短短几十年间,我所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堪称天翻地覆的巨变,无疑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山东教育发展的缩影。 据嘉祥县教体局刘玉霞副书记介绍:自2012年至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嘉祥县校安工程累计投资69349万元,其中新建校舍25.2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333万元;校舍标准化全县建设工程项目461个,面积28.68万平方米,总规划投资2.89亿元,并已于2015年底全部竣工。 北马小学就是在这次校安工程改建中,实现升级和脱胎换骨的。 我在嘉祥县教体局工作期间,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教育脱贫思考》,那时候忧虑和关心的是贫困县办教育如何走出困境,而今天的嘉祥教育已经彻底脱贫,并实实在在地干在了实处,走在了前列。“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局面,正是嘉祥教育今天的真实写照。 40前,我以当一名小学民师为荣,改革开放为我们奏响了尊师重教的最美旋律,教师成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今天,我虽已退休,但仍以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而自豪,也以“干了一辈子教育”而无限欣慰与幸福。 40年前,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迈开了富起来的脚步。40年来,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实现了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积累和转变。在这波澜壮阔的宏伟蓝图画卷里,教育始终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北马小学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微小到几乎无法找见的最小教育单元,始终弹奏着时代多彩的旋律,以她日新月异的变迁与发展,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时代的初心与信念。 向所有与我母校——北马小学一样的基层普通教育工作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爱精神致敬! 为所有和北马小学一样的美丽蜕变而点赞!
作者:张恒涛 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