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家乡巨变话改革

2018-11-21 11:00| 发布者: 东平县委老干部局| 查看: 436| 评论: 0|原作者: 东平县委老干部局

摘要: 手捧东平离退休干部工委“我亲历的改革”征稿活动的通知,心情无比激动。笔墨的荣光,莫过于倾情抒写时代的变迁,并竭力推崇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近年来筑梦创新脱贫致富震惊世界之壮举。手握笔端,回忆起我县和全 ...

手捧东平离退休干部工委“我亲历的改革”征稿活动的通知,心情无比激动。笔墨的荣光,莫过于倾情抒写时代的变迁,并竭力推崇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近年来筑梦创新脱贫致富震惊世界之壮举。手握笔端,回忆起我县和全国一样所取得的脱贫攻坚创卫蝶变一系列丰硕成果,更引起了我的感慨和思考。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祖国大地却迎来了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精彩岁月。

四十年,春风得意,春雨沐春,打造了一个美丽幸福魅力的新东平。

四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了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此改变中国命运的新理论,继而一代代领导又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启动和助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梦创新,科学发展,这一条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指引中国经济建设迅猛腾飞,阔步向前,所发生的地覆天翻的大变化,赢得全世界的注目和赞扬。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辉,由小见大,从高处纵观,从近处着眼,其余不说,单就家乡西沟流这个小山村四十年来脱胎换骨之变革,就可见证祖国四面八方事进年丰之作为。我深刻地感受到:这精彩夺目的一章章,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才能谱写。面对现实,抚今追昔,我联想万千,有多少感恩载德的话语涌上心头,笔锋自然的把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我带到变化万千的喜悦之中。

西沟流是我的祖乡,其地势四面环山,有三个进出口,但只能人行,或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独轮车可以来往。如家有几亩薄田,爬崖上坡,全靠肩扛人抬拼苦力,那也要靠老天爷吃饭,如果赶上个干旱穷年月,只好求亲告友闯关东,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流落到东北佳木斯的。松花江畔一条不到百米的小巷中,就住有五家西沟流村外流户。苦啊!一句话:四十年前的西沟流村是“标准化”的穷山窝。

四十年,在历史岁月流淌中或许是一瞬间,而就是这四十年,特别是近几年,党的改革开放一系列富民政策如春风化雨吹拂滋润着这个小山村,“精准脱贫”四个字谱写了小康致富的新篇章。这是我国千万个贫家穷户改变困苦的缩影,是我们看到的斗转星移万象更新的真实写照。

西沟流村的改革开放脱贫变化,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又不平凡的路程,从一穷二白山贫水荒改变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绝非易事。致富的根本出路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基层领导有方。2012年村两委换届举贤任能,李保全走马上任,担任村支书,他多才善干,工作认真有魄力,面对困难,不惧不馁,他依照党中央和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抓住本村脱贫的要害,在“精准”二字上下工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把“穷”字从西沟流村字典上抹掉,村支部认为必须解决“丰山、改土、找水、资金”这几个关键问题,经多方慎重研究,终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迎来了路宽径直柳暗花明的新局面。李保全请回了热爱乡土常年在外经商的李建生先生,凭借他的实力,再凝聚本村现有资源,集人力、物力、财力共同建起农、林、牧、副、旅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灵泉农场”。

“要想富,先修路。”几条羊肠小道成不了气候,只有交通舒畅,才能外进里出,交流有无,全面发展。于是投资150多万元,修主砼路3000余米,环山公路1500余米,这样既方便了上山务工,又发展了与外界的物业交流。

“水是人类的命脉”,山区更是一个关键问题。60年代村里牺牲土地,建了一个大水库,但那是县里的工程,长期停用,谁也不敢动,但改革开放就不能一成不变,改革,改革,就是要改掉一些不切实际的旧东西,换来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新作为。该村向上争取资金70余万元,按存在的实际问题整修水库渗水和外流的漏洞,又依次加固梯田拦水堰,打机井,铺管道,引水上山。又截流数条沟溪,采用滴灌、喷灌,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实现旱涝保丰收。

有了这两个脱贫基础,接下来便是实施整体发展方案。村户除留有部分口粮田外,全村共流转耕地845亩,林地1500余亩,打破常规,闯出一条“特色农业”新路子:总投资600余万元,建常温大棚6个,冬暖式大棚2个,棚内栽植了大樱桃、泰山红、草莓等经济作物。棚外围山漫野种上了核桃、石榴、花椒、桃李杏等林果树。山村山草资源丰富,又投资12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存栏500余头标准化的养羊场。

旅游已成为全国重视的发展行业,西沟流村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想大的,干大的,打造自己别具一格的旅游品牌。2016年4月份,《今日东平》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西沟流村举办第一届樱花节的醒目报导,吸引了远近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这一活动为村集体收入40余万元。

2017年再创佳绩,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在举办第二届樱花节的同时又举办第一届樱桃采摘节。西沟流人敢想敢作敢为,旅游内容拓展了赏花采摘、农事体验、游居野行等多种活动。我村是抗战时期老革命根据地,也曾是抗战时期县政府驻地,赵效三等领导同志都曾驻村领导东平抗日战争,据此又向游客推出了传统历史记忆红色文化游。

西沟流虽然村小,但确有一些名胜古迹及神话传说,灵泉农场之名称起源就出自于“灵泉寺”的缘故,唐朝在风水宝地凤凰山下选建灵泉寺有一段颇有风趣的传说。

凤凰山之山势,左右两峰之间凸现了另一奇特的山峰,云游四海的风水先生观后,便出言说道“两山抱一头,不出皇帝出王候”。这话传到当朝皇帝耳边,心想:那还了得,出王候还好,出皇帝岂不乱了自己的后位朝纲。于是急忙找所谓的“异人”出谋献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研究,决定在凤凰山下建一处寺院,传递灵气,镇压邪恶,以保唐朝的天下平安。传说中的寺院具有相当的规模,有名的和尚就有二三十人。说也奇怪,建寺以后,山泉水涌,树植根深叶茂。寺内有眼井泉,虽处山坡,但井水常年不断,虽比不上杭州“龙井”,但也甘甜可口,水足时村里人担水不用井绳,二十年前我在村里帮助建校时尚在。现存寺后唐代十余尊佛雕和三处禅窟可做当年寺院鼎盛时期之见证。村委会将此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旅游内容,在灵泉寺原址建起了东平第一塔——灵泉宝塔,并把周围环境修整的古香古色绚丽壮观,引来游客观赏,中巴小轿接踵而至。昔日外人不到的小山村,如今变得热闹非凡,这种“农林牧副+旅游新农业模式”在东平尚属第一家。

农场现已改为农牧综合发展公司,村集体和个人都有了相当可观的收入,有一百多人常年在公司固定打工,采摘大忙季节多到二百余人,有的采摘能手每天能拿到七八十元的工资,村集体也能收入100余万元。具体到各家各户,流转土地可拿到租金,还可以在公司分红,责任田国家有补贴,打工给工钱,年青人在外打工,知道家里变好变富了,更安心工作大把大把往家里捞票子,村民里里外外净好处,你说能不脱贫致富吗?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突破一万元,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所有这一切都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所赋予的恩惠。

西沟流村摘掉了穷帽子,家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村委会打深井,建水塔,村民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洗去了穷酸;电冰箱终止了腐臭;汽车开到家门口;电脑安装到书房;手机时不时的在兜里作响;大多数人家住上了刚建的砖石结构新房屋。从坝堤上看:残墙破壁早已不见了踪影,外墙统一粉刷成金黄色,道路、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在适当位置还安放了绿色环保垃圾箱,2017年4月初,县城创卫治乱才刚刚开始,西沟流村已先行一步,如今城乡差别已逐渐缩小,山里人也讲卫生、讲环保、讲文明。

《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那是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杜撰的神话小说,孙悟空谁也没见过,如果他真的在世的话,看到西沟流几千年的石头山,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花果山,在山顶和半山腰还建起了二层别墅和三层办公楼,就凭他那猴脾气,醋酸味还不气的他抓耳搔腮,一个跟头翻到灵霄宝殿,找玉皇大帝耍赖去?

清明祭祖,我每年必定回乡。今年照样前往,车轮滚滚,行至离祖茔不远,偏巧有人施工,车只好停下来,前行爬坡还有一段石子路,考虑到安全,孩子们让我在车里等候。闷不住,我便下车四望,自西向东青山吐翠,果林树摇,鲜花盛开,妩媚动人。远眺:东北凤凰山下宝塔高耸,绿荫低绕,好一处如诗似画的美山村,莫非当年东晋诗人陶渊明幻想的世外桃园就是此处么?美哉,妙哉!

归途中,当我在车上前瞻村外那高大宏伟的过路牌坊,看到中间所镌刻的“西沟流”村四个鎏金大字时,作为家乡的一员,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西沟流村父老兄弟并不满足当前之所有,村干部更不是躺在成绩单上止步不前,改革开放整装再出发,一个更美好的发展规划已酝酿成形,并正在逐步实施,对此我感到无比高兴,祝愿西沟流村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阔步走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随文稿撰写《沁园春》词一首。

沁园春·笔赞家乡西沟流

我爱家乡,夏雨春风,破旧思强。望灵泉宝塔,古香古色;禅房佛祖,端坐安祥。溪水潺潺,青山翠翠,竖指声扬赞山庄。极目处,看争奇斗艳,尽赏芬芳。

锤镰漫卷飘扬,引富路粮丰金玉藏。感邓公指路,中华特色;习总引领,筑梦华章。精准脱贫,攻坚奋进,圆梦成真乐小康。新时代,再凝心聚力,继写辉煌。

 

 

作者李秉诚东平县老年大学校刊编辑

水浒诗院副院长兼诗词曲主讲教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