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从农村搬到县城,又从县城搬到张店,先后六次搬家换房。古语说,“搬家三年穷”,搬家六次不但没穷,反而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追根溯源,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1976年父母亲与四个弟弟搬家去公社驻地——吴磨新村,家中老宅由我居住,虽然是大家的房子,却只有北屋三间,小西屋两间,连做饭的地方都没有。1980年农村富余了,在好多人家盖新房的影响下,我和妻子动心了。旧宅紧靠大队办公室和村办副业,村里要扩建需要我们搬迁,几处房址任我们挑选。我们选择了村前靠近乌河的打坯坑,这是左右两邻盖屋,村里按规划预留的宅基地,该地经多次取土已成了近四米深的大湾,这意味着要盖房就要把它全填起来,计算一下须要2500方土,这的确是一个大工程。权衡再三,定址,大干!一放寒假,亲戚朋友帮忙,街坊邻舍助阵,三部拖拉机从远处运土,十几辆小推车从乌河底推土,近百十人参与,那阵势好像出河工,大干了三天,才垫进去三米多,又干了三天,才进展到七米,这可以砌墙基了。整个地基、院子先后四次,用上了小推车、拖拉机、推土机,用了十七天才算较为平整。之后,同样是庄里乡亲、同事们帮忙盖起了七间锁皮厅,两间东屋,这一切是经过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完成。盖好屋后,所有门窗是叔叔及兄弟们做好,我自己在家安装的,虽然很忙很累,但干得特别起劲。盖了新房,添置了家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看看这里,摸摸那里,这一切都浸透着全家人的心血和汗水,浸透着庄里乡亲和同事们的无私的真诚地帮忙。搬家成功,感到十分开心惬意,一种创业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1991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分给一间学生宿舍做暂时的栖身之地,家人也比较高兴,决定搬家到县城。家中那么多家具,只带了急需用的,其余就送给叔叔和兄弟们,进校后,领导照顾,同事帮忙,很快就安家乐业了。 1993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决定集资建房。我把卖房的钱集了资,住进了三室一厅73平方的单元楼,虽然不大,但设计合理,经过装修,四口人其乐融融。我购买了音响设备,楼上住户大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活泼好动风华正茂,下班后或星期天节假日,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十分开心,更在工作中充满着活力和朝气。 1997年,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增多,学校研究又一次集资建“讲师楼”,解决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住房问题。我把旧房退掉,又交了一万五千元参与了集资建房。这房子110平方,三室两厅一厨一卫,设计更为合理,采光也相当好,我又进行了装修,添置了家具,一家人非常高兴,心想这一下可以住到老了。在这房内整整住了十年,到2008年5月我又搬家了。 儿子购置了新房,腾出了旧房,让我们去住并帮着接送孩子。女儿也在张店工作,一家人商量我们搬进了经过简单装修的市环保局的旧房子。这里紧靠人民公园,我们除了接送孙女、外甥,其他时间非常充足。早晨,我们去公园打拳舞剑唱歌,送完孙女后又去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诗词;晚上又去公园散步跳舞。抽时间把父母接来住上几天,让他们享受一下城市生活,两位老人吃喝穿戴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晚年,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在环保局的旧房子,虽是一楼,但设计不尽合理,再加上儿女劝我们卖掉桓台的房子,在张店选一处交通方便设计更合理的房子,寻寻觅觅,终于在义乌商品城西边选了一幢单元房。这里紧靠商品城,是个交通枢纽,又加上这里社区活动特别活跃,搬来后我们很快融入了社区的各种活动,参加了江南豪庭艺术团,唱歌、跳舞、演出、旅游等活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日子积极向上。 回顾这六次搬家换房,真是有些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啊!是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让我们过上宽松和谐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作者:成方效 桓台县教师进修学校原副校长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