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经验和宜良农民群众的勇于创新,让县级党政领导们悟出了一个道理,“不会当官学别人”。如能象吕梁、日本和本县一些村社那样,用比较完善的办法把集体荒山有偿出让给私人或单位治理开发,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必将促进宜良经济快速发展。县委于1993年9月及时召开八届二次全会,专题研究念“山字经”,有偿出让集体荒山使用权工作,全会决定先搞试点,积极稳妥,逐步推开,用二至三年时间,完成出让荒山工作,让千年沉睡的荒山造福宜良人民。 当年有偿出让荒山使用权工作,云南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在国内我们也没有作过考察学习。路是人走出来的,要制定一套联系实际、群众满意、符合现行法规的出让方案,闯出一条新路,不在客观在主观,不在群众在领导,不在方法在思想。这是头头脑脑们的认识。大家迈开腿,张开嘴,到群众中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摸着石头过河。”我和出让荒山办公室的同志,先后到过草甸乡大平地村、耿家营乡羊桥村等试点单位考察学习,同蓬莱、狗街、耿家营、草甸等乡镇的领导,就出让荒山使用权涉及到的出让概念、出让范围、出让年限、出让方式、出让程序、出让对象、出让数量、出让地价、出让用途、出让荒山中继续完善“两山”责任制,出让后的管理及出让期内受让者的权利、义务、受让荒山的激励政策等十多个问题研究探讨,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反面的意见更要认真听取。根据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我和周尧同志三易其稿,完成了《宜良县有偿出让集体荒山使用权(试行)办法》(下称《办法》)的撰稿工作,共有42条,约6千余字。《办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本涵盖了出让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由县人民政府提请于1993年11月20日召开的宜良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方案》得到了上级的好评,省林业厅领导把它称为有偿出让荒山的“宜良模式”,经验在全省推广。宜良出让荒山办公室还向各地州市收取制作文字方案的工本费,被媒体作为“宜良卖经验”的新闻公开报导。 宜良县干部群众懂得,出让荒山不是目的,也不是大功告成,只是初战告捷。打好生态文明建设保卫战,务必打持久战。眼下抓好出让的服务工作,刻不容缓。 第一项服务工作是“抓人头”。就是说出让工作中仍然要不断解除干部群众新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是的,出让荒山中,有的地方只出让远山而不出让近山,只出让陡山而不出让平缓山,只出让土质瘦薄的山而不出让土质肥厚的山。制定扶持政策中,又出现了扶公不扶私的苗头。出让对象中,一些地方排外思想严重,对外地受让户用抬高地价、出让后断水断电进行百般刁难,而不是满腔热情。凡此种种,万变不离其宗,仍然是“左”的思想在作怪,错误认为把集体荒山出让给私人开发经营,是损公肥私,方向上有问题。县委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有偿出让集体荒山使用权,给私人开发经营,符合现行政策和相关法规,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的精神。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不仅集体经济需要巩固发展,个体经济同样要扶持发展;个体经济是壮大巩固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多年的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若要“山字经”念得好,外来力量少不了。因此于公于私,本地外地,政策上要一视同仁,补助标准要“一碗水端平”。同时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爱林、护林、造林的绿化意识,让思想升华,由生存想到生态,由温饱想到环保,像重视生命那样重视生态建设。 第二项服务工作是“抓锄头”。就是国家、集体、个人都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大搞人工造林,让荒山早日绿树成荫。开始有的干部指导农民开发经营荒山,思想守旧,眼光短浅,规定受让户只能种什么而不允许搞什么。县委立即表明态度,在依法依规的框架内,要把眼光放远一些,把路子想多一些。想到林,想到果,想到花,想到药,想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想到牛羊满山岗,企业遍城乡,致富奔小康。全县短短3年,到1996年底,全县有偿出让集体荒山、荒坡、荒沟和低产林、低产果园18万亩,其中人工植树造林完成13万亩,3年人工造林面积相当于前8年的总和。在有出让集体荒山使用权的工作中,用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造林工程、面山造林绿化工程、核桃和板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了小流域治理,采取果断措施关停了不少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的采石场、采沙场和铁矿开采。 第三项服务工作是抓斧头。严禁乱砍滥伐林木,严禁毁林开荒,严禁开垦陡坡种植农作物。无论是县里的几个国营林场,还是社队林场和集体山林,严格按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要求,有计划地砍伐和间伐林木,绝不允许成片、连片砍伐林木,更不允许“剃光头”,导致“山上光,山下荒”,加剧水土流失的悲剧发生。这些都是抓斧头的红线或底线。按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倡导农田耕种,发展农业,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精耕细作的路子,而不是基于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和粗放的耕作,倡导轮耕轮作,让耕地休养生息,培肥地力。这就断了乡镇、村社毁林开荒扩大种植面积的念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营林场的许多职工和山区许多农民群众,在习主席“两山论”的指引下,丢下斧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如包山拾菌、林下种植、养鸡、养蜂、林内搞“农家乐”等其它谋生门路,做到了丢下斧头同样能致富。昔日坐吃山空的狗街镇小哨村,近年来开展了“山上捡干巴菌,农家吃野生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如今变成了外地人公认的“山上有林子,林下有菌子,田间有谷子,盖了新房子,银行存票子”的“五子”登科的富裕村。 第四项服务工作是抓烟头。严防森林火灾,加强森林防火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扑救和保障体系,建立联防、联保、严控的新型管控组织,建立和完善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制度。在竹山、宏山、月照山、老爷山等多座山峰及国营林场建立了护林防火了望台,这些了望台笔者曾上去过。基本覆盖了全县137万亩森林的火情火警,完善了护林防火巡山制度,让了望台与管理网络互相互通,配有高倍望远镜和大功率对讲机,火情火警能够早发现,早扑灭。整合全县资金项目,积极吸纳企业、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林区水、电、路配套建设,全县林地范围内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护林防火、念好“山字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调动林权权利人对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各社区和村民委员会与所辖林权宗地的权利人签订管护防治责任书,让权利人完成各自宗地的管护防治任务。大大减少了森林火灾频率。1990年至1992年,全县连续三年无森林火灾,得到了国家人社部、林业部嘉奖。近些年,宜良均无较大山林火灾,连续三年荣获昆明市政府森林防火一等奖。确保了全县森林资源的安全。 第五项服务工作是抓灶头。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小题大做?回答是否定的。民以食为天,人每天都要吃饭,吃生的不行,吃熟食就得用柴火。因此,千家万户的小小锅灶,用什么做燃料,用多少燃料事关勤俭持家,事关保护生态环境。多年来,各地组织能工巧匠,从为农民改造极为浪费柴禾的“空心灶”为“省煤省柴禾的马踢灶”入手,大力推广沼气池的建设,用沼气代柴、代煤、代草。多年来,全县累计共建沼气池1.5万余个,涌现出沼气村30余个。小小沼气池,只消投入作物桔杆、青草、人畜粪便,经池内发酵,所产生的“甲烷”气体除做能源之外,还生产出大量的有机优质肥料。《宜良农牧业志》载,那时,年产气144万余立方,年省烧柴1740多吨,省煤860多吨,省电4340多万度,生产优质肥15万吨。这是一项为民节省开支、改善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的良策。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农村建房又由草木结构改为砖混结构,为以煤代柴,以电代柴,液化气代柴创造了条件。多年来众多农户不用上山割草砍柴做燃料,皮条不用了,扁担闲置了,镰刀生锈了,植被被保护了,树木成林了,荒山变绿了。为了保护以电代柴和农村用电不断增量的需求,宜良县完成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国家补助资金550万元,多家银行贷款8500万元,新建了二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全长24公里,新建了六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全长33公里,改造了农村电网,降低了管理损耗,逐步做到一户一表、城乡同网同价,每千瓦电费由网改前的1.22元降为0.50元。至1999年,全县98.8%的自然村和99.9%的农户用上了电。六十年代广大农民企盼的“楼上楼下,有电灯电话”,如今梦想成真了! 如今的宜良,农民割草砍柴做燃料基本看不到了,林场超量砍伐林木的状况被扭转了,荒山、荒坡、荒沟变绿了,水土流失加剧的情况减少了。喜人的变化,给宜良人带来了福音,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八大前的46.6%上升至50.8%,县境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县城主要集中饮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均达100%,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生态美食之乡、中国花卉苗木之乡等多个国字号的殊荣。 如今的宜良,已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宜良今天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今后要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二个一百年”目标,最为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 1、《宜良农业纪事》; 2、《宜良农牧业志》; 3、《宜良县机构改革试点经验》。 作者:官自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