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日记

2018-11-13 14:49| 发布者: 夕阳光辉| 查看: 322| 评论: 0|原作者: 夕阳光辉

摘要: 历史的车轮随着改革开放的高铁动车驶入了新时代,每每打开尘封多年的日记本,翻阅所记载的党史、国事、校事、村事和家庭变化的星碎琐事,我就心潮起伏,改革开放40年来巨变的一幕幕画面在我的思绪中徐徐打开…… ...

历史的车轮随着改革开放的高铁动车驶入了新时代,每每打开尘封多年的日记本,翻阅所记载的党史、国事、校事、村事和家庭变化的星碎琐事,我就心潮起伏,改革开放40年来巨变的一幕幕画面在我的思绪中徐徐打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虽结束了“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岁月年代,教育在朝雾夕照中一路慢慢走来,把冰封已久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在1977年再次开启,让世人感到些许春意。荒废十多年的教育虽已复苏,但还摆脱不了“左”的思潮束缚,学校依然走“五七”道路,学生们春播种、夏除草、秋收获、冬积肥,俨然生产队的劳动力。也就在那时,我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考验,作为全公社不过三十岁的联中组长(文革时期,校长改叫组长)我踌躇满志,却内心又充满着忧虑,眼前的景象,让我无法释然,学生们仍在兼学多样的浪潮中欢腾奔波……我内心充满着让学生们回到教室,老师们拿起教鞭这种渴望,然而却又不敢放声高呼,十年的动荡已足以让每个人活的小心翼翼,瞻前顾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巧遇公社党委主管教育工作的宣传委员马端品同志在车村大队召开麦田管理现场会,于是我将自己的苦闷和今后改进学校的教学思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向领导汇报了一番,我没想到却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支持,鼓励我回学校大胆的尝试。我受到鼓舞,满心高兴地返回学校,大胆地制定出一个教学计划,特别把那些身受“成分”受排挤而又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们大胆地推上教学的第一线,为了刺激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尝试制定了一个12—5元三个名次的奖励方案。这一举措,让老师们感到惊喜、充满了动力。

校园恢复了久违的宁静,是那种孕育着力量和生机的宁静。教室里老师们站在三尺讲台高亢认真传授知识,学会们聚精会神的听讲。我站在宁静的校园百感交集,深情四顾,这不正是世人们追求的,多么的简单,又何其的艰难……

第二年——1979年6月3日迎来了全公社举办的初中大统考(10处联中划分三个考区),我们车村联中六、七、八三个年级在“政、语、数、理、化”统考中包揽了学生单科前三名。这在全公社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一度成了学习的典型。我知道大家都在等待这一机会,我很高兴这机会由我抢先尝试了。我的做法不仅没受到批判,反而荣获全县教育系统的先进工作集体荣誉表彰。不到一个月,把我调到公社教育组协助文教助理抓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教育工作也在党的领导下也逐步步入了正规……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昔日懒散扯拉轻松干一天的景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承包责任田到户,老少齐上阵,苦干加巧干,家家户户奔实路的繁忙景象。我家自落实承包责任制后,备受村里人关注。老父亲曾是大队里农业的技术员,把过去学到的科学种田技术,实践运用到自己责任田里,从农作物的茬口安排到良种的搭配,从浸种到合理的密植,从病虫害防护到水肥管理严格要求,环环紧扣。由于老父亲严谨的田间管理,大包干责任制的第一年我们家获得了空前丰收:1.2亩小麦出产1350斤,茬口秋玉米收成1200斤,半亩花生产收了510斤果,半亩地瓜产了6000斤,厢房和院子里处处堆放丰收的果实,全家人高兴得天天都合不拢嘴。邻居们纷纷来我家兑换良种、咨询技术,这也带动科学种田的普及,老父亲那饱受风霜的面容绽放出喜悦的笑容或自豪感。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到几年的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粮囤满了、腰包鼓了,都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富裕生活。一排排别具一格的大红瓦房坐落在村庄,结婚的鞭炮声接二连三,结束了村庄里光棍汉的时代。年轻的青年人也开始流行穿衬衣、牛仔裤、喇叭裤,老少爷们喜笑颜开。“万元户”这80年代流行的名词,如同雨后春笋,频频冒尖,掀开了劳动人民致富的潮流起点……

90年代,20世纪后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声如春雷阵阵,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读书报、看电视,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么多看似离我们遥远的大事,也被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印证着,儿子所经营的企业改制了,工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他由原来的厂长变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企业改制后焕发勃勃生机。建厂几十年没怎么大变化的企业改制后十几年的时间发展扩大到设立了四家分公司,规模越做越大,已把公司开到上海,产品畅销世界各地,我深感自豪和高兴……

忆往日的村庄,家家户户房前房后,杂草乱放乱堆,猪羊乱圈,大街小巷脏水流溢,蚊蝇成群,到处臭烘烘的……再看今朝街道宽敞,路石硬化。不用再为昔日泥泞不堪的出行街道而烦恼,窗前屋后红花绿树,大街两边是地下排水沟和绿化带,路灯矗立在纵横交错的街道两旁,保洁员天天打扫村内外卫生,给山村的清洁美丽增添色彩。曾几何时袅袅炊烟的山村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幅画面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便捷的电磁锅、液化煤气灶。曾几何谁家里墙上挂着一个木制的小喇叭广播,都会招来一片羡慕的目光,而如今薄薄的液晶电视像一幅画一样挂在墙上,让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果实……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欣逢盛世的千禧之年来临。科技通讯在国内外频频传开,我国的科研创新硕果累累。每一项成果都带着“中国制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头衔,让中华民族底气倍增;超级“天眼”球面射电式望远镜落成贵州;世界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实现了绝对安全的信息传递;“天宫二号”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落户”天空;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翱翔天空……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我国的高铁、核电走出国门。包含国家智慧的创新理念和产品;移动支付方式、共享单车、无人机、智能技术等风靡全球,一批批“大国重器”也即将亮相,展现我国天空、深海科研的更高更强的实力……科技创造让国家更强,同时也改造了人民的生活,40多年前,几代人挤在一起住着低矮的土坯茅房,而如今到处都是高大宽敞的新房新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这“三大件”,都已换上了高档的智能家用电器。40年前人们靠蒲扇解暑,现已被电风扇、空调所取代。出行只靠两条腿丈量的路程,如今出行已是多种多样,变速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新能源轿车、充电公交车等随意组合,时时刻刻感受到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奇花异草,假山奇石昂然挺立,给美丽的乡村筑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40年前,人们文化娱乐枯燥单调,而今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娱乐项目随入寻常百姓家,大大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公粮、农业税取消了,国家给农民种粮补贴和种子、农资补贴;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社会基础养老制度、新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等党的惠民政策像浩荡的春光注入千家万户,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果实……

乳山河上下修建了地下水库,新家多处拦河橡皮坝,河两岸按照公园标准进行了绿化,换回她昔日原生态的面貌,她依然静静的从村子东边欢唱的流过,看着这清澈碧蓝的河水,我感慨良多,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李家兴这个生我养我的美丽小山村是中国无数个村庄在40年改革浪潮中的缩影。我们于氏家族的故事也是你家、他家,也许是更多家庭的故事,与我们中国的改革发展息息相关,“四十年来家国,云蒸霞蔚山河”。

假如命运眷顾,未来的几十年还能写日记的话,应该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史诗般的时代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未来充满期待、充满希望、充满深情的凝望。

 

 

作者于乐亭

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