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财务管理岗位上默默耕耘了39年,也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乳山市带来的巨大变革。 诸往农具厂的艰辛岁月 1966年12月,我在乳山诸往农具厂负责出纳工作,这是我步入社会工作的第一站,让我至今无比怀念。 农具厂主要服务三农,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农业生产和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当时是计划经济,按公社的人口、面积等分配原材料,生产计划产品。农具厂产出的产品一般不能自销,而要送到当地供销社,以出厂价格结算,把产品变成商品,商业部门再以批发价格或零售价对外出售。而劳动报酬则由农具厂发给职工所在的生产大队买工分,另外农具厂每月还会发放8—12元钱的生活费补贴。这种生产和销售方式,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佐证了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所提到的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内经济连创新高,对外出口屡获佳绩,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以前吃不起的肉、奶、蛋,现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他各种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那时我家还在农村,离单位有60多华里,每天早晚要骑车三个小时赶个来回。清早骑车赶到县城上班,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中。尽管很累,但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人口的自由流动绝非易事,而我终于能够离开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去见识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以后,户籍政策更加开放了,到县里、到大城市,甚至到国外工作、旅游已不再是难事。而乳山的交通也越来越便捷,私家车、公交车、火车、飞机,一应俱全,就连高铁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以前60多华里的路程,现在自己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 自主培训与自编教材的苦与乐 1975年7月,我被调到县公社企业局,公社企业局是乡镇企业局的前身。当时公社企业的发展急需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来进行建账、记账、核算、管理。而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财会人员不足,财务知识匮乏;二是没有现成的公社企业教材。 面对这种局面,县委、县局把这项培训公社企业财会人员的任务交给了计财股。当时的计财股只有李股长与我两人,但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人员不足,我们就从各个农具厂抽调;没有教材,我们就自己编写教材;课堂临时租借县礼堂,睡觉就在县招待所打地铺。就这样,1975年11月开始,到12月结束,我们大干了一个月,首次公社企业财会学习班结业了。经过考试,150多名学员成绩全部合格。从这以后,我们先后培训了三期社办企业财会人员,每期培训时间是一个月,共培训财会人员320名。他们成为全县公社企业第一批拥有财会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乳山社办企业的迅猛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培训过程中,我主要负责编写教材。通过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财会经验,以及现有的财会资料,我先后编写出了《乡镇企业财会基础知识》、《乡镇企业会计分录实用五百例》、《乡镇企业物资保管知识》等三部实用性教材,并且全部自刻、自印、装订成册。这套教材,因为紧密联系实际,深受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青睐。编写教材的那段时间,我晚上十二点前从来没有睡过觉,早上五点又会早早起来印刷教材。有时一写就是一个通宵,实在累了就到院子里搓搓手,伸伸腰,回来再写。眼睛熬得满是血丝,两只手刻钢板都累得红肿,有时吃饭拿筷子都费事,菜都挑不起来。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想学什么就有什么教材,再也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自己编写教材了;买书也不再是什么难事,各种书店遍地开花,甚至出现了许多网上售卖的书店。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业务能力和思维境界,也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做报表的复杂与忙碌 我所在的计财科每年都要做大量的报表,报表的汇总和报送都有严格的时效性。因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都必须及时送达。报表人都知道,最头疼的就是年报表,特别是长达70厘米的大表,被称为“大被单子”。在那个没有电脑电算化的年代,手工填表汇总是一项很辛苦、难度很高的工作,尤其是年度报表不好对付,指标众多,并且和大量附表的逻辑关系严密而复杂,栏目关系更是环环相扣,要求必须横向准确、纵向无误,差一点就会前功尽弃。 为了这些年表,我们经常要加班加点。到了年末,别人忙着准备过年,而我们报表人却要低头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负苦心人,由于各项指标理解透彻、报表口径准确无误,数字全面完整准确,我们的报表及时送达率达到百分之百,计财科也多次获得地市级和上级部门的表扬和嘉奖。 这种手工报表的工作,我一直做到退休。多少年过去了,昔日手工报表的工作早已被现如今准确高效的电脑报表取而代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也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不光是个人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更是纷至沓来,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75年6月,到2002年12月,乡镇企业局先后六次易名,先后为:县公社企业局、县公社工业局、县社队企业局、县轻二局、县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而我所在的计财股也先后变迁为计划财务股、财务科、审计财务科。作为乡镇企业局的一个科室——计财科整整走过了27个年头,它也见证了乡镇企业从建立到迅猛发展,再到成熟的光辉历程。 1975年8月,乡镇企业局成立时只有原工业局代管的36个社办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市(县)社办企业、多钟经营企业,再加上有核算能力的村办企业发展到480多家,而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20多个,占乳山市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这些企业后来成为推动乳山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而宝贵的贡献。我们科室的同事也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12人。整个社队企业财会人员达到一千多人。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乳山人以敢想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魄力,闯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新路、好路,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志气,在广袤的乳山大地上蓄力前行,继续书写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隋孟瑞 乳山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