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叫黄家宅,是沂源县悦庄镇最西南角位于三镇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庄坐落在一个陡峭石头岭的朝阳坡上。沂河从西而来,从村西向南又向东围着村子画了一个半圆流向了东方。河南边是我们村的三千亩荒山,有一条八里路长的山沟,我们叫南峪。所以,不管从哪个方向来,只有到了庄跟前,才猛然发现,噢!这里还有一个村庄。 我们村虽然离城镇不远,但却偏僻得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个村,就连地图上都少有“黄家宅”这个名字。何以偏僻到如此程度?罪魁祸首就是“路”。 我们村对外交往主要是东、西、北三个方向,但不管去哪里,不是爬岭,就是下沟。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祖祖辈辈走的年岁多了,也踩出了条条羊肠小路。那也叫路吗?一场雨就没了路,人只好漫花拉草、拐弯抹角的又踩出一条新路。四周这样的路,出难、进难、通行难,就好像把我们闭塞在一个葫芦头里一样。 再说说村周围种地的路和村内的街道。我不说具体是啥样,你先听听名字吧。 坡里地块的名字: 当当石、西石桥、大岩根、老牛槽 台子地、北驮腰、西岭顶、野马道 还有虎头崖、下坝崖、泉沟南崖、通古崖 漫长岭、东夹沟、下沟、后沟、北大沟 南麻峪、西麻峪、前峪、后峪、中山峪…… 村内街道的名字:钻天溜子梯子坡、弯弯胡筒、懒皮窝……听了这些名字,你懂得。石、崖、岩、岭、沟、峪,活脱脱地勾画出了我们村的地貌,那所谓的“四通八达”的路,不就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曲折狭窄,崎岖不平,石牙交错的羊肠小道织成的一张交通网吗?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行路之难,难到什么程度?让我们回放一下记忆中的历史镜头: “钻天溜子”是村内上坡干活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最具代表性。这是一条65度坡的80多米长的石崖路,走这条路好似爬天梯一样,所以起了这个名。狭窄坡陡,全是自然的无序石阶。上下走路时,哪只脚踩哪个地方都是一定的,踩错了位置就寸步难行,有的地方,脚只能横着放。挑东西走是不能换肩的,必须一气爬上或走下来。就是这样的地方,两边还住着12户人家。外村的人走到这里,只能望路兴叹。1970年,邻村一个卖席的赶集路过这里,想走个近路,我说这条路最近,爬上去就行了,他仰着头看了看,倒回头就走了。 六十年代,一到夏天,生产队根据公社分配的指标要去当时的东风化肥厂去推氨水,来回六十里路,下午回来到家还有三里多路的时候,已经累得够呛了,眼前却是一里多路长的山岭,一人推两人拉,一车一车倒上来,然后才能到家,各人是又累又饿,精疲力尽。 那时,庄户人家没有自行车,一半个在外边工作的人有时会骑着单位上的自行车回家,若是碰上雨后的天那可就倒霉了。道路泥泞,不用说骑,推着走也白搭,走几步黄泥加乱草就塞满了车子的前后瓦,轮子就转不动了,只好找个树枝一点一点往下抠,好大一会儿才抠下来,再走几步又是如此。干脆只好挽起裤子扛起车子走,一直扛到有公路的地方,弄的浑身泥巴,汗流浃背。真是好天人骑车,潇潇洒洒喜洋洋,雨天车骑人,狼狈不堪灰溜溜。所以骑自行车的人都在车兜里放几根木棍,有备无患。 说完路,再说桥。 我们村沂河南面荒山面积大,有不少的山地,河东面也有一部分地,但河上没有桥,上坡干活都是靠赤脚过河。只是到了十冬腊月,村里才派人在河上搭上木凳子桥。桥凳子很简易,有的才一扎宽,被水一冲七歪八斜,空手走都怪吓人。到第二年清明后怕河水大了冲走了桥凳子,就早早把桥拆了。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全靠人挑肩扛过河运送,一到秋天过不上两三趟,秋风嗖嗖地吹,腿上裂出一片芝麻口子,流着血汁儿,疼痛难忍。 也就是因为这些路,这些桥,曾经逼得一些好姻缘散了伙。媒人一说找个婆家是黄家宅,女方父母就说,这个庄“推”山了,俺那闺女可受不了这些苦。就这样拜拜了好多。有个仨俩的嫁过来,最怕过河,没桥的时候,水一到膝盖就晕,现别人拉着走,有桥的时候,走到桥上一看下边流着的水也晕,非得过个三五年才慢慢适应下来,简直苦不堪言。 所以,一说起这些事来,好多人都埋怨,老祖宗怎么选了这么个地方安家,我要是有本事,可不在这里住了。也有的出来打圆场,不愿天,不愿地,就怨自己命不济,谁叫咱生在这个地方来。 俗话说,路不平大家踩,可是祖祖辈辈几百年也没把路踩平。饱受“路”之苦的乡亲们,无不做梦都想着改变这种状况。 七八十年代以前,村民们也是年年修路。每年初冬农闲时节,生产队里派义务工修理出村的几条路,只是从路边的石缝里刨点碎石渣子垫垫那些坑坑洼洼,可是一场雨后又被冲刷的一干二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各项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八十年代开始,县里也掀起了公路建设的热潮,到处是“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的标语口号,一场“村村通”的工程开始了。我们村由于条件差,又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用钢钎、镐头一点点硬在青石板上啃,劈山凿岭,填沟搭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勤劳朴实的村民们男女老少约了户的齐上阵,投工投劳,砸石子,筑路基,为实现祖辈的梦想奋斗了半年多的时间,外出的几条路终于修成了水泥路,拖拉机能跑了,买自行车的也多了,有的还买上了嘉陵摩托车。 2000年后,又提升了路的等级,水泥路又加宽了,陡坡削低,低洼填高,弯道取直,路的质量提升了一大步,出行、运输越来越便利了。特别是最近十年,路的变化更是惊人的日新月异,一年一个新面貌。村北修了高速路,顺着沂河边的南环路围着俺村画了个半圆,原来的水泥路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村外农田道路全部拓宽硬化,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村边河上修了两座漫水桥,八里路长的南峪水泥路一直修到半山腰的果园里,村内的大街小巷也都被水泥路完整地贯穿到一体了,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路旁有排水沟,一下雨就会顺畅地流出去。各户门前还栽树种花,村里有了保洁员,经常清扫街道,农村厕所进行了改造,再也看不到过去那种柴火垛、栏粪堆、垃圾杂物满街放,再也看不到下雨天污水横流,泥泞肮脏的街道了。 原来在钻天溜子两边的住户也都搬走了,“钻天溜子”作为历史的见证,成了被保留下来的遗迹。 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连通了县城、镇、村,极大地缩短了城乡通行的时间,不仅成了方便群众出行、带动产业发展的幸福路,更成为一项增强群众改革开放获得感的民心工程。道路的变化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交通闭塞,“进不来,出不去,行不通”的村庄成了“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的新农村。村民们种的葡萄、苹果也不愁运不出去卖不了,现在一到收获季节,南方客户的大卡车会络绎不绝地开到村边、地头,费力少了,价格还不菲,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化肥、农药、农具等生产资料,面粉、蔬菜等食品也经常送到村头,真是太方便了。 近几年,还开通了公交车,按时来往,不管晴天雨天,只要一招手,便可随时去县城或邻村,因为道路的畅通便利,使得邻里亲朋之间的走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亲近了。 现在走在大街小巷,所遇到的是穿梭来往的电动车,摩托车,还有小轿车,人们上坡干活全是骑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到地头把车一放,将便携式播放器往地头树枝上一挂,这里唱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那边又响起“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到了晚上,村里文化广场上会响起优美的音乐声,许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会和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那些老娘们笨拙的舞姿会引起阵阵的笑声,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月色美、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欢水笑人欢笔,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生活是甜蜜的,开心的…… 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村建设向城镇化迈进的步伐。现在又实施乡村镇兴战略,乡亲们正满怀豪情,携手共建一个繁荣富裕的新农村。 “路”,你的改变,使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和谐、幸福、光明、美好的康庄大道。 作者:李可甡,沂源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