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山东东平:坚持改革开放对外经贸业务的实践与成效

2018-11-13 10:01| 发布者: 东平县委老干部局| 查看: 734| 评论: 0|原作者: 东平县委老干部局

摘要: 外贸、外资、外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商务局(原对外经贸委、对外经贸局)的重要业务职能。看到这几个带“外”字的词组,笔者专门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字释义为:方位词 ...

访谈者:王胜斌,东平县商务局退休干部

外贸、外资、外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商务局(原对外经贸委、对外经贸局)的重要业务职能。看到这几个带“外”字的词组,笔者专门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字释义为:方位词,跟“内、里”相对。词典中由“外”字组成的词组多达168个。“外”字对于寻求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和长期从事外经贸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可谓如履薄冰,责任压顶,情有独钟,蕴含着“摸着石头过河”酸甜苦辣的悉心求索与探索。

发展对外经贸业务,走出国门,按照国际惯例规则,融入国际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回望东平外经贸四十年走过的历程,大家深刻认识到:发展对外经贸业务,不仅能够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锻炼人们在更大范围驾驭市场的能力,提升合和相通相融、互利互惠共赢的境界与认知,从而摈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狭隘意识,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外经贸业务,根据国家和省市部署,结合东平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人文历史背景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文件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外经贸组织机构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组织企业厂长经理实施对外经贸考察,先后有410人次到40多个国家洽谈合资合作业务;4000多人次带着100多种(次)东平特色产品,参加广交会、青交会、哈交会等十多个对外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合同利用外资3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办成(领取营业执照)独资、合资、合资合作企业40余家。进出口贸易取得丰硕成果,40年累计实现出口供货值100多亿元,出口品种达到100余种,其中农副产品30余种,工业产品70多种。进口贸易业绩可观,累计进口值达到10多亿美元,主要进口货物有高新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著,有8家企业在10多个国家设立窗口合作办企业。对外劳务输出累计达到2600余人次,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从事劳务者居多。全县曾有6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优秀外商投资企业,10家企业被评为对外贸易先进企业,县商务局(外经贸委、外经贸局)曾多次被评为全市引进外资先进单位、全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一、外经贸机构沿革

改革开放初期,东平县仅设有对外贸易局,主要业务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为山东省外贸局及相关进出口公司代理收购农副产品和湖产品。至1982年11月,人、财、物均隶属山东省外贸局直接管理。1982年12月起,县外贸局划归地方管理,收购出口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6月,东平县对外贸易局更名为东平县对外贸易公司。1989年3月,恢复东平县对外贸易局,与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牌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外经贸业务范围的拓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机构对口要求,1989年8月,设立东平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系县政府主管全县外经外贸业务的职能部门,内设综合科、外资业务科。1991年6月至1993年3月,县外经贸委与县外贸局、外贸公司合署办公,外经贸委主任兼任外贸局长、外贸公司经理;1993年7月,设立泰安市进出口公司东平分公司,与县外贸局、外贸公司一个机构三个牌子。同年11月,撤县外贸局、外贸公司,成立对外贸易总公司,为县属局级企业,与泰安进出口公司东平分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外经贸委一名副主任兼任总经理。1999年10月,东平县外贸总公司、泰安进出口公司东平分公司与外经贸委分设,独立开展业务并处理外贸企业相关问题,设立党委。2001年11月,鉴于外贸企业经营困难,负债沉重,县委、县政府决定,外贸总公司整体转制并入中顺纸业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1月,东平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东平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010年9月,县编制委员会东编【2010】2号文件批准,东平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改称东平县商务局,核定财政拨款事业编制15人。内设综合科、外商投资管理科、招商促进科、对外贸易管理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科、市场运行科、市场建设科。2012年4月,根据县编委办通知,县财贸行业管理办公室除成品油市场管理外的工作职能划入县商务局,下属单位东平县良种公司,划归县商务局管理。

二、发展对外贸易之路

(一)改革开放初期以农副产品出口为主阶段(1978-1985)

1978年至1982年,出口商品由省外贸公司下达计划,拨付资金,县外贸局组织收购。适应商品收购业务需要,外贸局下设外贸粮油、土畜产、工业工艺品公司,外贸冷藏厂,具体负责农副产品和工业工艺出口商品的收购、加工、储藏、调运工作。1982年底,省外贸公司停止下达出口商品计划,依赖形成习惯的县级外贸,咋实行自负盈亏,如同断奶的婴儿,一时难以适应。为了求得生存,开始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尽力克服过去在国家统负盈亏体制下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新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启动企业活力。

1989版《东平县志》载:1978年,东平县出口商品主要有皮张、羊毛、猪鬃、羽毛、芡实、兔肉、草编制品、彩蛋、苇屏风等。1981年始,由农副产品逐渐向工业品转变,出口产品有呆扳手、健身杠铃、大麻棉形纤维、毛形纤维、卫生纸、脱谷机等。至1985年,全县有78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唐龙轻身酒、大麻纺织品分别获南斯拉夫萨格勒布金奖。

几种主要农畜产品出口情况分别是:1、水貂皮。东平沿湖传统出口产品,种水貂引自前苏联西伯利亚。1979年,全县18户社员饲养,1981年,水貂饲养场增至145处,个体户321处,留种貂17141只。同年,投资6万元,建设国营水貂良种场1处。引进日本、瑞典、英国优良种貂70只。1982年,总兽群达到67336只,收购貂皮4.5万张。1985年达到14万只。依靠出口貂皮,实现较好收益。2、青滑皮。传统出口商品。山羊板皮和青滑皮出口较大。1981年,全县出口山羊板皮5.2万张,青滑皮1.2万张。1985年3.5万张。3、兔肉。欧美人誉为“美容肉”。主要销售至英、法等国。改革开放初期,东平被确定为全省肉食兔重点县。1982年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良种。当年全县肉食兔饲养量18万只。1985年收购活兔11.13万只,加工出口兔肉78.9吨。4、苇屏风 1978年,卞庄大队创制。因编制细密,色泽光洁,在“广交会”上被日本客商选中成交。1982年出口13.7万片,占日本市场销售量的四分之一,收购额15.65万元,同年10月,日本客户一行5人,到东平苇屏风产地考察。1985年出口118万张。

8年间,全县出口花生265吨,松花蛋267.2万枚,苇屏风219.9万张,草提篮12708打,活牛3955头,兔肉380.76吨,田螺135.75吨,绵羊毛112吨,貂皮17.1万张。累计出口总额3988.76万元,其中,1978年为223.96万元,此后,逐年增加, 1985年达到1002.5万元。

(二)建立出口货源基地,实施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出口并重阶段(1986-1993年)

“七五”和“八五”期间:县政府将发展对外贸易列入《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和《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要求外贸工作继续贯彻内销服从于外销和质量第一的方针。积极组织和扩大品种货源,加强出口商品的研制和开发创汇能力。到1990年外贸出口商品业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比1985年增加3966万元,平均每年递增37%。“八五”末达到2.55亿元,年均递增54.1%。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培植出口货源基地。全县共培植花生、芦笋、大蒜、萝卜、芦苇、黄牛、小尾寒羊、湖蟹、甲鱼、湖虾、肉食兔、肉食鸡等十多个农副产品出口货源基地,培植了工艺美术、健身器材、呆扳手、粉碎机、风扬机、抽纱刺绣、大漆家具等八大工业品出口基地。出口品种由过去的十几种发展到62种。二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异地采购业务。先后开展了花生、玉米、大蒜、大立苇等10几种异地采购和“两头在外”的业务。三是实行多口岸出口,拓宽出口渠道。除通过本省青岛、日照口岸外,还先后通过天津、连云港、秦皇岛、福州、大连等口岸开展出口供货业务。期间,开始注重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工业制成品拓展。草、柳、苇编制品,松花蛋、地瓜淀粉、粉丝粉条、玉米淀粉、葡萄糖等,出口额逐年扩大。县属工业、乡镇工业的部分产品,通过省工艺品公司,省机械进出口公司,省五金矿产公司,河北、天津进出口公司代理,先后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等。

1987年,县第二农机厂被省机械进出口公司确定为风扬机、45A粉碎机生产定点厂,产品销往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等南亚国家,当年出口1855台,实现产值124.4万元。1989年,新湖农机厂生产的新型扬场机打入南亚市场,出口5759台,出**货值157万元。1989年,县工艺美术厂厂长王笃孝在秋季广交会上与美国客商签订了10万美元的漆器品出口合同。回厂后组织技术人员三下扬州学习加工制做技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供货任务,填补山东省漆器产品出口空白。1986至1993年,全县8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3.06亿元,出口创汇5395万美元。其中,1993年出**货值达到1.03亿元,(本省口岸出口4500万元,外地口岸出口达5788万元)比1986年增长3.03倍,出口创汇1715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2.99倍。

(三)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开始实施企业自营进出口阶段(1994-2003年)

1994年,建立泰安市进出口公司东平分公司,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出口渠道由单纯依赖省公司代理出口向直接自营出口转变。先后有县瑞星化工公司、九鑫工具公司、淀粉厂、锦纶公司、永鑫机械公司、泰龙食品有限公司、光大日用油脂股份有限公司,金元亚麻纺织有限公司、九鑫纸业有限公司、爱尔信食品公司、中顺明兴纸业公司、国丹湖产品公司、金马帘子公司、佛山磨料公司等14家企业,报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期间,根据国际市场需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提高出口创汇率。东平二轻企业把产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注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6次派出考察团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对产品出口市场进行考察,征求用户意见,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美术公司的苇屏风产品质量一级品率98%。工具厂扳手一级品率保持85%以上,为继续扩大产品出口奠定基础。外资企业向集团化和实业化方向发展,经贸结合实现产销一体化。全县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7.4亿元,年均递增23.8%,创汇额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

县工具厂是东平第一家能够生产出口机电产品五金工具的厂家,开发生产的钻石牌双头扳手,原通过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出口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东平第一次打入西方国家定型工业产品。之后,又开发出口产品健身杠铃。1999年,获自营进出口权后,该厂开发生产的泰山牌呆扳手、活扳手、梅花扳手当年获山东省著名商标,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3C认证,成为东平工业品出口的主导产品。2003年出口扳手200万支,交货值500万元。泰安鲁新保健品公司生产的唐龙健美、保健酒,批量进入东南亚国家。1996年出口达到1436吨,创汇780万美元。1993年,东平艾温利大麻纺织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大麻夏布、大麻牛仔布、大麻舒爽呢,批量进入国际市场,1996年出口总值2887万元。2000年9月,香港隆丰昕业(集团)公司与大麻纺织总厂合资成立洲际泰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后,亚麻纱、亚麻布全部出口欧美市场。2002年以来,县经济开发区金元亚麻纺织有限公司,接山乡宾纳大麻纺织有限公司相继开业投产,全县亚麻纺织品形成了一定规模。1994年起,瑞星化工集团公司的化工系列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有吗啉、乌洛托品、硬脂酸、六偏磷酸钠、尿素等化工产品,分别打入韩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出口值达到479万美元。全县通过自营出口,代理出口,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业务,出口额度总计2600万美元。

(四)中国加入“WTO”后的东平对外贸易(2004-2018)

2001年11月10日晚6时38分(卡塔尔首都多哈当地时间),由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享受多边贸易带来的好处,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也为东平对外贸易人才业务素质的提升和产品技术质量的提高提出更高的要求。《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提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现自身优势和外部有利条件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努力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切实搞好国际营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期间,县商务局把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组织企业认真分析国际市场形势,联系东平对外贸易工作实际,学习相关WTO的贸易规则。坚持服务至上,培育发展新的出口主体,扩大出口主体总量,挖掘出口潜力,努力提升对外出口贸易数量和质量。至2012年累计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额7.0764亿美元。其中进口额55621万美元,出口额15143万美元。全县有实绩出口企业由6家增加到25家。进出口种类由2004年10种,2012年增加到45种。进口商品有亚麻原料、大豆、木浆等;出口商品有亚麻制品、五金工具、化工产品、机电产品、食品等。全县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增加到32家。进口贸易发展迅速,瑞星集团、东顺集团、光大集团、东平金元亚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成为进出口骨干企业。2004年,进口额799万美元。2011年9199万美元,2012年达31803万美元,是2004年的39.8倍。进出口贸易特点:1、企业队伍逐步扩大,但规模较小,出口数量较少。2012年,30家外贸出口企业多数仅十几万美元、几十万美元。2、出口产品逐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转变。山东沃而丰新能源公司,过去以出口小五金工具为主,2008年金融危机后,转变经营方式,走出国门,销售与安装新能源产品与设备,取得较好业绩。3、重点企业进口支撑作用明显。山东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进口大豆31920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值的45%;山东东顺股份有限公司进口木浆17551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值的25%。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系列讲话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平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对外贸易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品种增多,质量与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2013年至2017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4.3亿美元,其中出口2.25亿美元,进口12.05亿美元。出口品种除农副产品外,工业品主要有甘油、马林、硬脂酸等化工产品;呆扳手系列产品。进出口国家有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英国、利比亚等,其中,2013年进出口总值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1.7%;其中出口1697万美元,进口5.53亿美元。2014年进出口总值5.01亿美元,其中出口3285万美元,进口4.78亿美元。2015年进出口总值1.78亿美元,其中出口6515万美元,进口1.13亿美元。2016年进出口总值1.22亿美元元,其中出口6480万美元,进口5720万美元。2017年进出总值6000万美元,其中出口4500万美元。进口1500万美元。

三、引进利用外资之路

东平利用外资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7月,东平县成立于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对外经贸洽谈活动,认真筛选论证各类利用外资项目,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先后有美国、荷兰天然纺织品公司、新加坡达远出入口公司、印尼GNI集团、美国金利国际投资集团、韩国DIST公司、香港隆丰昕业集团等国际境外知名且具经济实力的企业前来东平投资办厂。全县办成(以领取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为准)“三资”企业38家,其中合资企业32家,合作企业2家,独资企业7家。总投资额7970.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52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48.6万美元。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注入,产品的外销,使一些面临停产倒闭的企业盘活了存量资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引进外资开发生产销售健美保健酒。1992年9月,东平酒厂引进新加坡达远出入口公司25万美元,与保健健美酒车间合作,共同开拓保健健美酒国际销售市场,1997年之前,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曾被评为“泰安市最佳三资企业”。后成立泰安达欣食品有限公司。2001年12月,马来西亚CNT集团投资100万美元,收购已停产的鲁新公司全部净资产,接收全部职工,注册成立外商独资企业,主要经营保健食品、饮料,产品全部出口。2003年,出口值450万元人民币。

引进外资开发生产大麻系列产品,拯救频临倒闭的大麻纺织厂。大麻脱胶纤维和织物在国内国际市场属高档产品,为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国内国际市场,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已势在必行;一是引进意大利的先进设备,扩大脱胶、精梳、制条、纺纱生产能力及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二是新上先进剑杆织机156台,年生产麻棉牛仔布233万米;三是与美国国际天然纺织品有限分司合资共同兴建了“东平艾温利大麻纺织有限公司”,合资开发大麻系列产品。1993年9月,东平大麻纺织总厂利用大麻化学脱胶工艺获国际金奖的优势,引进荷兰国际天然纺织品有限公司125万美元,共同出资成立。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中方出资(厂方、场地、设备和无形资产)375万美元,占75%,外方占25%。合资企业成立后,引进西班牙政府贷款,意大利买方信贷,法国补偿贸易等共计1000多万美元,使大麻纺织厂摆脱了困境,扩大了规模。2000年9月,香港隆丰昕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45万美元,利用大麻纺织总厂的部分厂房、设备和职工,共同开发生产亚麻系列产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03年9月,又投资181万美元(1500万元人民币),接受了破产的大麻纺织总厂的全部净资产和全体职工,成为外商独资企业。2003年,实现利税2210.8万元。

200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激发活力,壮大实力”的整体工作思路,制定并完整了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规定,成立招商引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从有关部门抽调6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招商引资的协调、督促、服务等项工作,当年引进落实外商项目293个,到位资金1.2亿元,2001年10月,成立东平县招商局,承担招商引资工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2002年引进项目276个,到位资金7.6亿元,对上争取资金4.6亿元;2003年引进项目246个,到位资金16.8亿元,对上争取资金3.46亿元。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招商引资的方针、政策、借鉴外地经验,结合东平县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多次组织县直部门、乡镇领导、县属企业经理到江苏、浙江、广东、诸城、临沂、寿光等地参观考察。组织参加了广州、深圳、珠海、上海、西安、北京、青岛、香港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内外大型经贸推介会、招商引资洽谈会,先后派出20多个团(组)到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印尼、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招商。东平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2年3月,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包括县科技工业园、九鑫工业园、温州工业园、泰山国际实业园、纺织工业园等10个园区,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先期入园。东平镇、彭集镇、州城镇、接山乡、银山镇等乡镇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至2003年,外地商人来东平投资的有357家,总投资30亿元。

进入新世纪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东平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国外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机结合。立足东平实际,吸引外资更多地投向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遇,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引进外资的招商形式有:“走出去”招商。组织参加广交会、中日韩产业交流会、香港“山东周”等国内外投资贸易洽谈会30多次。接洽和邀请国外社团、商会上百家,外商3000余人。2011年,易高能源办理增资到位165万美元。2012年7月,“香港山东周”活动签约项目2个,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以此为契机,吸引台湾经贸代表团30多人到东平考察,打下对台招商基础。产业招商。以大企业为依托,促其与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嫁接。重点推介瑞星、中顺、新东岳、洲际泰、光大等集团企业。2004年,东平洲际泰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增资255万美元,更新换代先进纺纱、织布设备,达产后年产高支亚麻纱900吨,高档麻布340万米,增加收入6000万元、利润1800万元。资源招商。经东平招商大使薛昌文牵线搭桥,引进香港日升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东平湖旅游资源,建设“梁山泊水浒旅游城”项目。围绕煤炭和山石资源开发,引进山东中济隆源矿业集团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泰西煤矿项目。引进上海荷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美景建设集团共同投资7亿元,建设华光建材水泥项目。2010年,香港至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16亿元,在梯门镇建设东平百成矿业有限公司,开展铁矿开采、建材、机电产品购销等业务。系统招商。梳理、筛选对外招商项目建议书,挑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外商吸引力强的项目,上报市、省、国家商务部门,输入其项目信息库。帮助联系外商,并促成项目落地。围绕企业改制招商。2004年,县属企业实施改制16家,盘活闲置资产3.2亿元。选取瑞星、东顺、新东岳集团等骨干企业,集中开展股权合作项目推介。9年中先后有二十家余基金公司到东平考察。签约利用外资额12亿元。以商招商。九鑫集团落户东平后,帮助联系浙江省最大彩印企业——曙光印务公司投资东平,公司总裁朱诗力又促成内蒙古恒德食品公司到东平办企业。形成连锁互动、以商招商局面。9年外资到位2387.73万美元。涉及纺织服装、日化、五金工具、食品加工、燃气销售等10多个行业。投资方有美国、意大利、英属维尔京群岛、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51万美元,是“九五”末的34倍。2010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外经贸工作的意见》,制订出台鼓励政策。县财政拿出50万元,对“三外”(外资、外贸、外经)工作进行扶持。利用外资方面,对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同级财政按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奖励引资人员;现有外资企业增资的,每增资50万美元,奖励企业人民币1万元,作为企业增资办理手续费用的补贴。在进出口方面,对年度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法人代表1万元;3000万美元以上的奖励3万元,并积极为企业协调指导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商务局坚持抓好奖励政策年终考核兑现,激发了企业做好外经贸工作的积极性。9年中,累计签约利用外资项目26个,协议合同外资额达到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5亿美元。全县外资涉及领域达到10多个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日化、五金工具、食品加工、燃气销售等几大行业。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香港、台湾、英属维尔京群岛、意大利、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开拓并重、利用外资和内资并重、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并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巩固和发挥东平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到2015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达到3.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8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合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13亿元、7.2亿元。2016年,新报批外资企业5家,分别是山东芙蓉小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东平康达水务有限公司、泰安山沙服饰有限公司增资、东平县浩源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泰安速锐化工油脂有限公司。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115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分别是东平康达水务有限公司150万美元,泰安山沙服饰有限公司增资50万美元,泰安速锐化工油脂有限公司915万美元。投资300万美元的韩商产业园项目目前已与商老庄乡政府达成投资意向,近期即可办理相关报批手续;沃普科技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安格利斯集团合作生产粮食干燥机项目已达成合作协议。2017年,新批外资企业3家,分别是泰安山沙服饰有限公司增资、山东广成服装有限公司、泰安市五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728万美元,同比增长55%,其中,东平浩源光伏发电有限公司1005万美元,泰安市五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723万美元。

四、对外经济合作与劳务输出之路

根据全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外地经验,1990至2001年,外经贸委先后设立“东平县外商投资服务公司”、“东平县对外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东平县国际合作公司”、“东平县金桥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等,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开展了一些对外劳务输出,农副产品出口,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业务,促进了外经外贸工作的开展。至2017年,先后派出90个出国考察团组,有329人次出国进行了经贸考察。考察的国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荷兰、越南、蒙古、肯尼亚、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了解和掌握了大量国际市场需求信息,结识了上千名国外企业商界人士,引进了部分先进设备,签订了贸易合同,为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走出国门广泛承揽工程建筑业务,大力兴办富有特色的食品加工和饮食服务业,实现多渠道增收创汇。2004~2012年,县商务局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外贸出口的触角引向海外。以非洲为中心,以东盟、南美为两翼,制订中长期规划目标,重点引导制造业、矿产业、建筑安装、路桥建设等骨干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转移剩余产能、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开发海外资源,带动外贸进出口和外派劳务,促进外经、外贸互动发展。2008年,瑞星集团在俄罗斯设立办事处,扩大葡萄糖出口。2012年,累计出口葡萄糖1200吨,出口额72万美元。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东盟、印度建设化肥厂,到非洲、中亚开发农业、森林、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009年,县九鑫国贸公司瞄准非洲和南美洲市场,在利比里亚建立沃而丰水电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饮用水净化等供电供水项目,产品和服务适合当地环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期间,拓展尼日利亚市场,在首都阿布贾设立办事处。4年累计出口额1200万美元。新东岳集团也在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建设了销售公司和天然胶原料基地。带动全县进出口业务和外派劳务,实现外经、外贸互动发展。

县商务局充分利用东平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境外劳务输出。2004年,全县有10多家外派劳务公司。2008年,按照国家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席会议和省、市有关指示精神,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县商务局开展对外派劳务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联合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旅游局、劳动局、监察局、广播电视局、城市综合执法局等单位,严肃查处取缔各类无资质对外劳务中介机构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整顿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广告宣传,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经营秩序,维护守法经营企业和外派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对外劳务合作规范有序发展。2009年8月,根据省商务厅《关于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的紧急通知》,联合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城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取缔、撤销各类对外劳务中介机构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12个,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经营秩序,保证外派人员合法权益。此后坚持对劳务输出人员业务培训,确保外派劳务质量。至2012年,对从业人员坚持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外派劳务质量不断提高。9年累计外派劳务2268人。其中,2004年外派109人,2012年外派415人,期末在外人数1905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280.7%、537.1%。年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鉴于外派劳务时常发生走不出去的问题,2014年后,此项工作转由泰安市和省国际合作公司直接办理。

举办国际化战略高层论坛  2012年3月11日,县商务局协助瑞星集团举办国际化高层论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论坛的举办,邀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际局、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商务部政策研究司、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市属、各县市区属二十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各县市区商务局局长莅临论坛。县各大班子主要领导,各乡镇(街道)书记、乡镇长(主任),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企业代表等共计500余人参加论坛。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举办国际化战略高层论坛,这在东平县外经贸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引导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更加重视国际化,自觉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县乃至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的良好作用。

五、几点启示

(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去才能引进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东平健美保健酒和大麻脱胶纤维两种产品,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世界博览会获得两块世界金牌,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由此成功引办两家合资企业。健美保健酒引入新加坡达远进出口公司投资25万美元,兴办泰安鲁新保健品有限公司,聘请中国中医药学院教授在东南亚讲授健美保健酒的配方及功用,使其成为热销产品,供不应求。大麻脱胶纤维获金奖的信息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引进荷兰纺织品投资商瑞士先生投资125万美元,并利用国际银行政府贷款1000多万美元,救活了频临倒闭的大麻纺织厂。此后办成的3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都充分说明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

(二)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企业按市场规则和规律运行才能防止跌跤与衰败。回望总结东平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及进出口企业的发展,既有一批善于研究市场、成功规避风险稳步发展的企业,也有部分企业教训是深刻的,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研究,被一时的产品旺销、丰厚利润而陶醉,盲目扩规模、上设备,而导致大量产品滞销积压,企业经营难以为继陷入困境;还有一企业在缺乏开展大宗期货贸易经验的情况下,利用县内大企业担保,投入巨额资金搞期货贸易,因驾驭市场变化能力有限,加之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制约,导致发生难以挽回的沉痛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汲取,以期警钟长鸣,为其它企业提供借鉴。

(三)做好县域外经贸工作,必须加强国际经贸知识的深入学习与研究。实践证明,做好外经贸工作,既有机遇,又有风险,也有挑战,应联系本县实际,切实做好与国际经贸业务需求的对接,下功夫掌握相关国际市场规则知识,熟悉国际市场行情。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相互切磋,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国家市场信息。商务局曾经成功举办的国际化战略高层论坛,是促进部门和企业学习研究外经贸业务的有益尝试,受到上级商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坚持“三外”齐抓,方可相互促进。走出国门,适合东平引进的大量国际市场信息,是东平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与无形资产。四十年间,通过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而通过外商投资,又促进对外贸易,不乏其例。另外,近些年,通过在海外设立办事处或开办企业,以及劳务输出,也有大量国际市场需求信息反馈本县,促进县域企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调查研究并总结汲取。

(五)发展对外经贸业务,离不开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多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贸业务的政策与措施,商务局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另外,对于在发展外经贸业务中出现的失误与损失,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补救及协调,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调动了企业发展外经贸业务的积极性。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让我们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认真总结吸取发展外经贸业务的经验教训,把东平的外经贸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