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地矿家园有我的家

2018-11-12 09:52| 发布者: sddkjltxgzc| 查看: 326| 评论: 0|原作者: sddkjltxgzc

摘要: 地矿家园有我的家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姜广富 2013年,当金黄色的菊花开满泰安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菊香的深秋,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新落成的家属楼前,振耳欲聋的鞭炮声时起时伏,职工和家属 ...

2013年,当金黄色的菊花开满泰安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菊香的深秋,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新落成的家属楼前,振耳欲聋的鞭炮声时起时伏,职工和家属们正在搬运新购置的家具、家电和生活用品等,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怎能不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搬进新楼,住上新房,看看眼下,想想过去,幸福的泪花含在眼里,他们动情地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们这帮钻山沟、跑野外的地质工人,有生之年能住上这么漂亮的大房子,饮水思源,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福气吆!”

人们不会忘记,那是1977年,为了在泰安市大汶口镇找到国家急需的钾盐矿床,山东地矿局以驻地在莱芜的第一地质队的一分队为基础,抽调全局各地质队的精兵强将,成立了地质九队,队部设在宁阳县磁窑镇。

当时,地质九队一边在汶口盆地钻探施工,一边进行基地建设。办公、住宿借住在靠近基地的西太平村里,在基地搭起临时板房搞机械加工和后勤供应。尽管条件艰苦,吃苦耐劳的地矿人克服种种困难,测量、布孔、钻探等各项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队干部职工、家属租住在村民闲置的茅草房内。夏日屋内潮湿不透风,蚊虫叮咬,冬天室内背阴难见阳光,特别寒冷。职工和家属带着孩子一住就是两年多。

1980年,基地建设完成,职工们才携家带口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属院,新盖的三层住宅楼只有54户,还分为三种户型,建筑面积大套的才50平方米,中套的40平方米,小套的只有30平方米,没有客厅,两间卧室,外加一个小厨房,一平米的卫生间刚好能蹲下一个人,木制门窗关不严密,漏风撒气,水泥抹光的地面黑乎乎地也不亮堂。就这样还要按照职务、职称、工作年限分房居住,很多都是一家三代用钢丝床搭成上下铺居住,用“蜗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职工的不断增多,住房变得紧张起来,单位又腾出部分当做办公室的平房,分给职工当住房,每家一间半,外带一个小院,一间厨房,几排平房共用一个公厕,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993年,地质九队在泰安市东岳大街西首建了新基地,更名为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办公地点由磁窑镇搬到了“大城市”,职工住宿问题得到逐步改善,但居住分散,上班不方便,一些退休的老哥们,彼此想见个面也不容易。

单位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高原雪域,水乡村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习惯吃“大锅饭”,热衷于计划经济的地矿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极大地工作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打破先前的“大锅饭”模式,党和国家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他们转战深山老林,戈壁险滩,为国家找到了一个个金山银矿。

在为国家寻找宝藏的同时,地矿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分为业内找矿和开发地质市场两业并举,以自己的技术、设备优势,投入到地质市场开发,承揽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项目,为广大农村钻出一眼眼水井,解决了干旱地区的吃水、灌溉问题;同时,还利用钻探设备为城市建设搞工程地质勘察,基础施工,既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又增加了单位的经济收入。

经济搞活了,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来了,职工们对住房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人开始盘算着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2010年,院领导审时度势,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最后决定在泰安基地重新建设一座办公楼和一座宿舍楼,彻底改善全院职工的办公和居住条件。随后,开发手续报批、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等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就在当年“七一”党的生日这一天,随着一阵“霹霹啪啪”的鞭炮声,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了,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工作组协调各项建设工作,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规范,严把工程质量关,经过不到三年的紧张施工,一座地上32层,地下两层,容纳300多户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一座17层的办公楼也同时启用。

当全院300多户职工家属领到新房钥匙时,人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住新房,搬新居,多年的夙愿变成了现实,一群转战南北、频繁搬家的地矿人终于和城里人一样在市区有了自己气派、舒适的住宅楼,大家上班方便了,干劲儿更足了。

回望地矿人栉风沐雨的40年,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完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才有了我们的地矿家园,才有了我们的家。


作者:姜广富

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