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全国人民的精力都集中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 我记得,当时我的家乡肥城县老城公社小窑大队第四生产队,工分工值,每天只有一毛五分钱。1976年,我从部队转业到王庄公社,任党委宣传干事,在花园大队农业学大寨工作组当副组长。那时的花园管区书记段平同志,在抗旱群众会上讲“家家锁门,人人出勤,上至九十九,下至拎着走……”“坛坛罐罐齐上阵”“抗旱抗到天低头,滴水不下夺丰收。”当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农业学大寨时期,整修土地工程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自带镢和锨,不管吃和穿,喝凉水自己担。”“干活干到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起不完的三点半,吃不完的地头饭”“开不完的会,站不完的队”。有的社员说:“得罪了队长没有好活,得罪了会计笔尖戳。”当时也存在着腐败的苗头,有的群众说:“队长沾地里的,会计沾字里的,保管沾囤里的。”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始推行“四小责任制”,即: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段检查验收、小段记酬。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出工不出力,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局面。 1981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地种大了,种地到头到边了。往日庄稼地里边“缺苗断垄”的现象不见了,产量提高了,群众也开始富了。当时的农村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交够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有的群众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別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当时的王庄公社党委书记率领公社两委成员,扩种棉花达2.4万亩,占总耕地的四分之一,公社改革开放前单产匹棉15斤,1981年联产承包当年就达到了100斤匹棉,实现了经济翻番。在各公社秋季物资交流大会上,王庄公社交易额超过了矿区、老城公社的成交额,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全县实现了由末尾到首位的转变。就拿我家来说,我家属和我的两个女儿,当时户口落在王庄公社北尚大队第七生产队,承包了1.8亩棉花,卖了830元,相比之下,我在部队是行政待遇,月工资52元,转业到地方是47.5元,全年570元,当时县委书记月工资只有32元。 1985年,肥城撤区建乡,我调到潮泉乡任党委宣传委员。当时的潮泉是穷乡僻壤,被称为肥城的北大荒。流传着:“中国有个北大荒,肥城有个潮泉乡,土层二指厚,刮风露石头……”新建乡的机关干部没水吃,乡机关食堂三个乡长从小土井里拉水吃,全镇一眼深井也没有。实行大包干以后,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我清晰的记着,孙楼大队斜峪分村社员张钦山,一个人打了一口井,挖出来的石头,还给邻居盖了三间房子。 1988年后,有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加上历届镇党委政府的拼搏实干,潮泉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累计钻深井70眼,新建返修、挖深扩容,加固美化了水库堤坝41个,如今的北山丛林里,到处是山泉水塘。为了方便群众将山货外销,新建一条肥万公路,从肥城到济南的距离缩短了40多公里,拓宽硬化了乡村道路,从山上到山下,所有的自然村全部贯通,如今的山间公路上处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风景秀美的翦云山上建起了山青世界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一年四季,全国各地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常年不断。借助环境优势,引导群众种植樱桃,群众因种植樱桃普遍收入都能达到户均4-6万元,有些种植大户能达到8-12万元,如今的潮泉镇已发展为“江北大樱桃培优第一乡”,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累累硕果,伐南山之竹,蘸东海之水也说不尽,道不完。
作者:刘百柱 肥城市潮泉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