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我亲历的改革之“路”

2018-11-10 14:26| 发布者: 肥城市交通运输局老干部支部| 查看: 358| 评论: 0|原作者: 肥城市交通运输局老干部支部

摘要: 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巨轮,展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当时的肥城人也不再固守“种植粮食填饱肚子”的现状,迸发出要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    肥城的经济要……

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巨轮,展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当时的肥城人也不再固守“种植粮食填饱肚子”的现状,迸发出要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

肥城的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地理资源来看,肥城有山区、有平原、有山林、有耕地,既可种植粮食也可种植果树,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丰富。但是乡村路不通,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要想富,先修路”,修路这个任务摆在了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面前。但是以那时的条件来说,修路谈何容易?当时路经肥城的省道只有济南到兖州、泰安至平阴、泰安至东平三条路,路面只有2车道的油漆路。通往各乡镇的路也只有黄土路,路面坑洼不平,道路狭窄难走,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乡村的道路多数是羊肠小道,一到雨天更是难以出行。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地里种点粮食,房前屋后栽种点果树,如桃子、核桃、梨、柿子,到集市上出售也要肩扛1、2个小时到集市上出售,价格低,还难卖,真是想卖卖不出,城里人想买买不到。由于经济收入低下,人们的生活止步不前,农户的房屋陈旧,夏不挡雨,冬不避寒,人们的穿衣破旧不堪,孩子上学要步行几个小时,不通的交通阻碍了人们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定把交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交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交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大投资规模,肥城交通建设和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87年,全县修建公路24条,长达302.7公里。1994年,为了彻底解决全市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四通”作为每年要办好的重点实事,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实行市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办事处,包重点工程包保责任制,各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干部包管区,一般干部包村、包工程责任制。强化领导,全民动员,自我发展、自我建设。大干一年,全市607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了“四通”,村村通上柏油路,1998年肥城实现了村村通班车。

2000年,为彻底改变交通不畅的状况,根据泰安市委提出的“十五”期间“县县高速路,乡乡二级路,村村等级路”的目标,以和谐交通发展为目的,以构建城乡通畅、乡村通达、村组成网的农村公路网络为重点,肥城交通局专门请来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交通学院的专家,针对肥城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现有公路资源,坚持以原有公路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公路交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高标准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了潮汶公路、济微公路、肥梁公路、孙牛公路、湖王公路“五纵”;泰临公路、薛馆公路、泰肥一级公路、王边公路、孙汶公路“五横”的路网建设规划和境内147公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规划。并抓住省、市实施“村村通柏油路”这一重大机遇,把952公里“村村通”工程纳入“五纵五横”统盘考虑,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规划出了“十纵十横”100公里的城区网络。在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请人大、政协“两会”审议讨论,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五纵五横”公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结点,纵横交错、互通互联,有机地将城区和14个乡镇(办事处)连为一体,完成了由“树”状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了市内公路的通达能力。

以此规划为依据,肥城市2003年至2004年实施了第二次村村通油路工程,整个规划总里程为346公里,新建公路12条,升级改造公路18条,为了规划的顺利落实,全市人民群众大力发扬拼搏进取,破难而上的革命干劲和拼命精神,在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河库相连的桃乡大地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踏平坎坷,筑就大道,肥城市成为当时山东省第一个完成路网规划的县市。

近年来,肥城市在加快干线和农村公路大修改造的同时,持续推进青兰高速肥城段、泰肥一级路西延、济微路东移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争取和建设工作。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目前青兰高速肥城段、泰肥一级路西延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济微路东移项目目前正在清障。进一步打通了我市交通大动脉,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的历史。截至2018年10月份,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70公里,公路密度达 193.4公里,全面实现了乡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构建起了设计优化、布局科学、纵横相连、运达通畅的县域公路交通网络。

公路修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方便了,特别是山区村利用交通便利条件,扩大山林种植规模,过去荒坡山地都栽种上了各种果树和经济作物,例如:肥桃、核桃、樱桃、柿子、苹果等,每年成熟后都能及时运出销往全国。农户们收入高了各家都盖起了楼房,修起了美丽庭院,有些村还搞起了旅游开发。村村通上了校车,不管晴天还是雨天,孩子们从家门口就可上车到学校,方便安全。

40年,肥城的交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路不通、道难行”发展到今天的“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一条条道路,见证着变迁,诠释着进步。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一轮交通大变革更在演进,宽阔平稳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的高速铁路指日可待,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于岱龙

肥城市交通运输局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