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您还记得那句遥远的俗话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也许,人们早已经淡忘了。可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新! 我清楚的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人生中第一次,新添了一件中山服,俗称学生蓝。曾经陪着我长途旅行,上蓝天乘过飞机,下碧水坐过轮渡。很是体面了一阵子呢! 那件中山装,一直伴随我到80年代末期,虽然有点儿旧了。但是,它绝对是我年轻时飒爽光鲜的惟一!所以,回想起来,这件衣服的确是我的最爱,也是我当年身上服装的最佳搭配。无疑,在我的心中和别人的目光里也是最美的。 因为珍惜,平时舍不得穿。总是洗干净了,叠好,放在箱子里。有时候,调休或星期天,出个门都舍不得穿一穿。可能与当时那个年代的经济状况拮据有关。一是不富裕购买能力不足,二是有许多条框限制。即便是手头有几个钱,也不是说买就能买来的。因为,需要用若干尺布票。由于一个人的份额不足,必须动用家里其他人的那几份,才能满足一个人的愿望或奢求。 当年当时的情景,是眼看着我的年龄渐渐偏大,该是娶媳妇成家立业的时候了。说实话,想约会朋友见个面,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你相信吗? 有时走在路上,尤其是站到人堆里,总觉得心虚,浑身不舒服。就是由于这种心理作怪,心中留下了阴影。使得我不愿意穿新衣,穿上就会别扭,如芒刺在背的感觉。 这件中山装,是我参加工作后,家人看到我,除了旧衣衫就是工作服,出出进进,四季不变,雷打不动的模样,替我着急。于是,倾尽全家其力,给我买了件中山装,蓝咔叽布的流行色。虽说穿上像个学生,却也秀气挺拔英俊洒脱的,穿上的自我感觉,就是不一般。 时间再往前移,我还不到十岁。为方便职工子弟办家属证件,父亲的单位安排在家属院免费照相,我也随着一群孩子围着照相机排队。有一个穿着中山服的男同学刚刚照完了,接着就被旁边的男孩子借去,他就一直光膀子在那里等着。我也趁机穿上这小号的中山装,照了一张相片。后来,多少年过去,拿出来欣赏。依然看上去很阳光的透着俊气,我那倔强的发型蓬乱地张扬着,但小脸却胖乎乎的,傻呵呵的样子,很可爱。 在那个年代,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干部或领导人,都有与中山服过往的密切关联。有异乎寻常的新奇故事,有让人试装一下的念头。不管是公务还是私访,中山服必定是着装首选的仪表堂堂的良好形象。普通百姓平时还真有些舍不得穿,除非遇有重要活动场合才拿出来上身,小心翼翼的穿几天。随后又要放起来,洗的干干净净,叠的板板正正,压的那条条杠杠清晰可见。尽管如此抠门,也让人妒忌,又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说出来,您别嫌我小气。那时候还真有人借过我的中山服,穿了几天,真让我心疼了好一阵子呢。其实,就是一种微妙心理作祟,依依不舍又自我矜持的表现。 由于是第一件,格外的让人记忆犹新,或难以忘怀。您说人生第一,一辈子能有几个? 而且,这也是一个时代代表的标记符号,清一色的中山蓝,在那样的岁月,并不足为奇! 这个标志,几乎成为成年男性的唯一外表装扮。无论工厂学校机关不一而足。甚至,个别奇葩的小孩儿,也做一件小号的中山服穿着。大有“一览众山小,中山服不少”的气势! 那年月,有这种像模像样的礼服,很门面!成为出门访友探亲会客聚会学习出差的必备,甚至更隆重场合出席的标准化着装。 自1976年初始,我曾经参加过企业培训,之后还去党校学习,去创作学习班。直到1980年,还郑重其事地担任过我结婚礼服的角色,陪我与爱人去上海和杭州旅游。在上海外滩,在杭州西湖、三潭映月、虎跑泉都留下了踪迹和影像。那时,一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穿在身上,脸面有光,底气十足,人也精神。走在路上能看出一股子豪爽劲儿从心底里往外冒! 无外乎,那是一件自我感觉良好的时装。一直穿到领口开花袖口毛边,补了一遍又一遍。我穿着它,还曾经很庄重的去过淮海战役纪念馆,很牛气地爬上过泰山,登顶,照了一张张小照片留做纪念呢。 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中山服几乎不见踪影了。我也是服装不断更新。呢子大衣,风衣,风雨衣,西装,制服等等。家家户户“橱柜里淌出来了”!当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也多姿多彩,身上的打扮也丰富多样,男女老少尽显其应有尽有的魅力,不再清一色的那么单调了!代表中华民族服饰的绚丽特色,随着镜头走向世界,早已让全球人崇尚并刮目相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