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任原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曾参与主编五四学制初中和小学英语教材,见证和亲历了进入21世纪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难忘历程,每每回忆起来总有诸多感慨。 学校课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全面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国梦、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支撑。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充分反映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课程教材建设一直是原省教研室的重要工作,也是省教育厅始终重视的事业。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课程教材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也收获了殷实的探索成果,由改革开放后使用统一的教材到后来实施不同学制下多种类课程教材实验,省教研室以及各地区教学教研骨干一直孜孜探索,编写了多种教科书和相关资源,有力支撑着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 进入新世纪后,我省更加重视课程教材建设,努力构建山东特色课程体系,积极发展本省特色教育。2002年9月,省教育厅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全省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课程体系”,并指出:“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既要符合国家的统一要求,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山东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列第三,在校学生数也是全国最多的......在教育发展上,山东应该积极探索,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子。我们应该向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学习,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从山东的实际出发,大胆尝试,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自己的特色教育区,使我省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这项工作,要作为我省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加紧研究。” 这次会议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幕。厅领导殷切的话语,为山东的教育改革深化指出了重要切入点: 课程教材建设。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的媒介和平台,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课程教材发展的历史。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不在课程建设、资源开发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教材建设方面成就大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教育改革专业自主权和发言权。我省尝试从课程教材建设作为突破口实施深化教育改革,同时看到了左邻右舍的榜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体现了可贵的反思精神和进取意识。 我省有着良好的教育教学基础和课程教材建设经验,全省教研系统也曾在“九五”期间编写过多种义务教育教材,为提高全省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锻炼形成了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但是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我省的教材建设明显落后,与经济、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相称。这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课程教材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深化改革的基本需求和山东的人才优势,教材建设缺乏系统思考与规划,出现了各自为战、自由发展、自生自灭问题,没有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更难以在全国形成品牌。 2002年全省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的背景是:全国正在展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引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提出教材要实现高质量、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要求给我省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省教育厅在会上提出要抓住机遇,“以教材建设为动力,推动我省教改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全省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之后,省教研室便着手制定方案,把教材建设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来落实。教材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体现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同时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充分论证,拿出中小学、职业成人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教材编写方案,制定《山东省基础教育教材编写计划》,开展立项、编写、送审等工作,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领域同时展开教材建设工作。在省教研室具体部署下,各学科很快组建了教材建设团队,基本格局是省学科教研员牵头,大学教授、优秀市教研员和学校老师参与,与相关出版机构合作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并不断取得教材建设的巨大成就。 同年,小学数学、科学两科教材的编写立项首先获得教育部审核通过;此后陆续有16个学科(小学7个,初中5个,高中4个)教材编写计划通过了教育部审核立项。这些学科的教材编写完成后绝大多数通过了教育部审核,作为国家教材进入试验区使用。2002--2004年,省教研室还组织力量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供实行五四学制的地区使用。省教研室还同时组织编写了大量教学指导书籍,为广大学校教师释疑解惑,引领教学实践。 全省教材建设的快速推进和显著成就不限于普通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师范教育课程教材开发工作也卓有成就。2005年开始,省教研室启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并承担了20余种教材教辅及考纲的编写工作。2006年开始,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统一使用省编教材。在师范教育领域,省教研室还承担了全省师范学校《数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简编》等教材的编写工作。 由于省教育厅的果断决策和多方通力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出现了繁荣景象,取得了快速发展,使得这项工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省编写的多个学科的教材不仅在山东使用,还走向了其它省市,形成了享誉全国的“鲁版教材”品牌。 回顾这段历程,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教材建设事业的光荣和艰巨。教材建设专业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对编者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是极大的考验。对我国现代教材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表述:课本是育人之本,教材编写必须规范化。教材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反映时代精神,要体现社会公德。教材担负着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任务,从这一角度讲,比个人著述要求要高要严。”教材建设一方面对编写要求高,需要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因编写任务往往急迫,一册册教材需要及时依序跟进,配套资源又要齐全,所以编者往往要加班加点,不避寒暑、不舍昼夜地推进工作,而这正是我省那些年教育领域出现的景象,很多教材编者因为劳累患上颈椎病、腰痛病等。在激情涌动的全省课程改革大潮中,有一大批默默付出的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身影。历史证明,山东的教材作者队伍经受了严峻考验,付出了艰辛劳作。 教材编写促进了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山东教育改革在课程特色和资源配置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悟到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获得了更多教育改革话语权。同时这项工作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促进了教材编者综合教育素养的提升,成长为地区专业领头者,有的被评为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等。省教研室美术教研员米海峰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直接参与国家美术课程政策的制定。我本人也有幸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审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主编小学英语教材,最近几年还参加了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参与了部分教材修订指导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教材编写者,最为开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为千百万学子的人生发展铺了路、筑了桥。 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为全省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宝贵的课程和人才资源基础,在山东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高洪德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