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改革开放开辟了山东中师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

2018-11-8 10:06|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430| 评论: 0|原作者: 徐兴文|来自: 山东省教育厅离退处

摘要: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在教育厅从事师范教育工作20年,亲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给山东师范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指明了师范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调动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师范院 ...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在教育厅从事师范教育工作20年,亲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改革开放给山东师范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指明了师范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调动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师范院校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省师范教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开辟了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其中尤以中等师范(简称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最为突出。

在改革开放中,中师教育深化改革,迅猛发展,由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到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使我省由三级师范培养师资过渡到二级师范培养师资,提高了教育质量,提升了教师素质,适应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同时,也为建立开放式培养师资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

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是中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

1980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指出,“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造就培养人才的人才基地。”明确规定中等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师资。会议通过了《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和《中等师范教育规程(试行草案)》。9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的教学计划。

同年11月,省教育厅在济南召开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学习传达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印发了《山东省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几点意见》,强调指出中等师范教育面向小学、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就中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学制、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对治理、整顿、规范和办好我省中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加强对师范教育工作的领导,1983年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师范教育处,管理全省中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各市、地教育局也相继设置了师范教育科室,安排专职人员管理师范教育工作。

师范教育处成立后,在中师教育上重点抓了两项工作。

一是对全省中师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治理整顿。1976年全省有中师学校106所,基本上是县县办师范。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经与有关市、地协商,将全省中师学校调整为69所,其中普通中师62所,幼儿师范6所,特殊教育师范1所。新增设立4所幼师,1所特师,补齐了我省幼师处数偏少,缺少特师的短板。保留的中师列为县级事业单位。撤销的师范学校一律改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小学教师工作。

二是制定了符合山东实际的中师教育发展规划。师范处联合厅计财处,对全省中师逐一进行了排查,并邀请部分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遵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敢于大胆闯、大胆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全省中师教育发展规划。远期目标为实现中师教育现代化,近期目标为从学校校舍改造和建设入手,实现中师标准化建设。1988年经教育厅领导同意,中师教育现代化目标确立,同时,中师标准化建设开始启动。

二、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

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分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三个阶段,俗称“三步走”发展规划。

(一)标准化建设

1986年6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建设标准的意见》,对全省中师的办学规模、校舍规划标准、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经费标准及领导班子、机构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作了较详细规定。

1987年10月,教育部在福建省召开中师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要求各省切实加强对中师标准化建设的领导,积极推动中师加快标准化建设。1988年9月,我省召开中师标准化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力争在1992年前全省中师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会议规定,中师标准化建设责任在市、地政府,要把中师标准化建设作为公办学校改造工作的重要部分,优先抓好。为调动市、地办好中师的积极性,省政府在分配师范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时,采取“奖励”加“补助”的办法,从1988年起,每年从中央和省下达的师范专项补助经费中拨500万重点用于中师标准化建设。凡经省验收合格的学校,一律按学校规模,以每班1万元额度进行奖励。对贫困市、地中师标准化建设适当予以补助。今后各地从实际出发,按照有先有后、分期达标的方针,制定规划,从政策和投入上向中师倾斜,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加快中师标准化建设步伐。经过两年多努力,全省中师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师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989年12月,省教委对全省首批实现标准化的中师进行验收,确定济南师范、济南幼儿师范、曲阜师范、淄博师范、东营师范等24所学校为我省首批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此后,标准化中师验收工作由各市、地负责。至1992年下半年,全省中师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中师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统计,全省中师标准化建设阶段,仅基建投入就达到12.5亿元,新增校舍面积70多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57.7%,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3261万元,学校藏书达265万余册。

(二)规范化建设

全省中师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后,为进一步加强中师建设,提高中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1992年省教委提出加强全省中师规范化学校建设,实现中师教育规范化,11月印发《山东省中等师范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对规范化中师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做出具体规定。

中师规范化学校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各市、地政府办好中师教育的积极性。他们顺应改革开放大势,秉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理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师范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保证其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淄博市政府提出师范学校建设“五优先”,即基建项目优先安排,设施、设备优先配备,图书资料优先购置,师资力量优先调配,经费投入优先保证,大大加快了师范学校的建设步伐,其经验曾在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

全省中师学校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热情高涨,改革创新,积极作为。他们一手抓学校规范化建设,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其中,淄博师范和东营师范异军突起,走在了全省前列。淄博师范在全面完成校舍建设基础上,集中投资新建了体育馆,充实了教学设备和图书音像资料并实现了“四机进课堂”(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投影仪)。东营师范在短短几年内投资2300万元,高速度、高标准建成了一座全新的师范学校。学校内部设施齐全,配有心理实验室、演播室、体育馆等先进设施。1995年省教委在淄博、东营两市召开中师规范化学校建设会议,总结、推广淄博、东营两市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和淄博师范、东营师范两校创建规范化学校经验,使与会同志开阔了眼界、理清了思路、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在全省中师中掀起了学先进、找差距、补短板、创规范的热潮,加快了全省中师规范化建设进程。

中师规范化实施强化了学校的基础建设,促进了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套与完善。绝大多数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艺术楼、体育馆等,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使全省中师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中师规范化实施也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少学校提出办“规范加特色”学校,采取科学有效管理方法,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严格管理,优化了学校教育软环境。

中师规范化实施还推动了教师队伍优化和教师素质提升。不少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和培训,不少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学校还加强了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994年开始,省教委每年组织专家对申报规范化达标学校进行严格评审,历时8年,评出40所省级规范化学校,予以表彰奖励。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使全省中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师建设向现代化进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现代化建设

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自1995年启动。省教委明确提出,实现中师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现代化为先导,以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目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要求各地和各师范学校从实际出发,选好突破口,既可以从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硬件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教学改革等软件方面起步,大胆试、大胆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努力开创我省中师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为了推动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省里加强了对中师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选派专家到规范化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学校调研、指导。1998年10月,师范处赴京向教育部师范司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师范司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11月,省教委召开“全省中师现代化建设研讨会”,教育部师范司领导到会作“中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报告。这次会议吹响了全省中师建设现代化改革的号角,开启了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会后各师范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先导,优化办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培养目标的学历层次,在中师现代化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我省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经过了20年的探索实践,使中师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省实际,适应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路子,取得了丰硕成果,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学制和办学模式的重大改革。我们把中师的培养目标由原来培养中专学历的小学(或幼儿园)教师提高到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小学(或幼儿园)教师。1992年秋,我省经研究确定并报国家教委批准在济南师范和青岛师范进行培养大专学历小学教师试点工作。1993年,经国家教委同意,我们又将试点学校扩大至8所,增加了淄博师范、胜利油田师范、曲阜师范、泰安师范、寿光师范和蓬莱师范。2000年全省中师布局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53所调减为29所,调整后保留的师范学校从2000年起全部改为招收五年制新生,培养大专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届时三年制中师停止招收新生。

随着培养目标学历层次提升,师范学校学制也作了相应调整,由过去的三年制改为五年制。在试点阶段,五年制分为“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制”两种形式,2000年后全省师范学校均实行“五年一贯制”。

培养目标提升和学制延长,推动了师范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在试点期间采用中师与高等师范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前三年由原中师学校培养,后两年由高师院校培养,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2000年后,淄博师范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我省唯一一所由中师独立升格为高等专科的学校。其余学校有的与高师院校合并,有的与高师院校联合办学或挂靠高师院校,组建成为小学教育分院(校),主要承担“五年一贯制”前三年的培养工作。

(二)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2000年2月,在总结全省培养大专学历小学教师试点工作基础上,我省制定了《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组织编写了供2000年新生使用的各科教学大纲和配套试用教材。《课程方案》强调,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教学工作,把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文理结合和学科间相互渗透,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加强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和劳动技术教育,加强教育理论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重视现代科技教育,增加现代科技教育内容,成为教学内容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均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技制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

总之,《课程方案》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全省五年制师范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绝大多数学校以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着力点,提高了中师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1998年文登师范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先导,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投资近2000万元进行了校园改造,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购置电脑近400台,建立了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郓城师范建起了具有全省先进水平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演播室等,并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卫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为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各地投资过亿元。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师范学校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使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省已采用了现代化开放式培养、培训师资的模式,在教师教育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业绩。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省教师教育现代化必将有更大的创新发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教师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作者:徐兴文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