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我所经历的山东扫盲“攻坚战”

2018-11-8 09:56|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618| 评论: 0|原作者: 刘鸣泽|来自: 山东省教育厅离退处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至1996年,扫盲(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山东成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基础。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根据国家《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山东加快了扫除青壮年文盲步伐 ...

世纪80年代至1996年,扫盲(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山东成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基础。

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根据国家《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山东加快了扫除青壮年文盲步伐。12月, 全省扫盲工作暨表彰会议在济宁召开,对扫盲工作作出部署。

根据1991年10月制定的《山东省成人教育事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点》,到1995年,全省15—40岁青壮年非盲率要提高到95%以上。同时,认真做好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使150万脱盲学员通过业余小学和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教育,扩大和巩固扫盲成果。

为了使扫盲工作家喻户晓,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扫盲的宣传发动工作。1991年,副省长宋法棠发表扫盲电视讲话。每年国际扫盲日期间,《大众日报》《山东教育报》、山东广播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聊城、菏泽地区的一些乡镇还利用农村集市召开万人扫盲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使扫盲工作深入人心。社会上一些有志之士热心扫盲,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象王凤莲、亓巧玉等不计报酬、腾出住房、自己掏钱为群众买扫盲课本、举办家庭扫盲班等的扫盲先进典型。

1992年10月, 省政府在《关于中等以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意见》中提出,1995年,全省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

1993年到1996年,我省扫盲工作进入到攻坚阶段。为了尽早达到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我省在教育战线加快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步伐。我们以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要目标,集中力量进行了一场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扫盲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也是历史性的胜利。

1993年1月在枣庄召开的山东省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可说是这次扫盲攻坚战的总动员。副省长宋法棠进行动员,发出指令,提出在最近三年内实现全省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我代表省教委与各市地教委负责同志签署了扫盲责任状。宋法棠强调,各级政府要把扫盲作为一件大政来抓。在教育系统签署目标责任状,就是为了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统筹教育的职能,维护承诺的严肃性。

会议要求各地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开展文盲情况调查,逐县、逐乡、逐村摸清文盲底数,建立青壮年文盲名册和扫盲档案;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已通过省政府验收的地方要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基本完成扫盲任务但尚未通过验收的县(市、区)要继续做好工作,迎接验收,扫盲任务重的地区要加大力度,按期完成扫盲任务。省政府将菏泽、聊城、临沂、济宁、泰安、德州、滨州、东营8个市地作为工作重点,26个扫盲任务最重的县(市、区)作为省、市地重点管理单位,加强督促指导。各市地纷纷表态,坚决完成任务。此后,各市地便按照统一部署和各自的目标任务,制定方案,组织力量,扎扎实实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1994年9月,省长赵志浩和各市长、专员分别签订“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奖惩措施。11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山东省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1997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省教委下达指令性计划,分级层层落实。

全省各市、县、乡政府按照省政府要求,层层实行责任制,签订扫盲任务责任书,将任务到县、乡、村,落实到人。县、乡将扫盲工作与经济发展指标、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一并列入年度考核领导工作实绩的内容。许多市、县主要领导挂帅,提出“要象抓经济一样抓扫盲工作”。各地通过订立乡规民约,收取扫盲保证金,文盲参加学习减免义务工等措施,促进扫盲工作进程。

为充分调动和协调有关部门及全社会抓好扫盲工作的积极性,1989 年成立了由省教育及宣传、妇联、共青团、农业、科技、林业、文化、广电、省军区等十几个部门组成的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联合开展扫盲督导检查,并分别建立了对口联系市、地和单位。全省形成了“党政领导,教育主办,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扫盲工作管理体制。

省财政从1982年起,每年单列扫盲补助经费100万元,用于支持困难地区扫盲工作和奖励扫盲先进单位。各市、县按最少农村人均7分钱的标准单列扫盲专项经费,农村教育费附加的3—5% 用于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占各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2% 以上。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政策。1990—1995年,全省各级扫盲财政补助经费累计3000万元,扫盲经费投入达1亿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了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按每县 3人以上充实管理人员;扫盲和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单独核编,纳入教育事业编制,按乡镇总人口万分之三的比例配备;省里成立山东省成人教育研究所,开展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发动中小学师生参加扫盲工作,采取教师办扫盲班、学生教的方法开展扫盲教学活动,形成了“有文化的都来教,不识字的都来学”的社会氛围。此外,全省还加强了扫盲教材和读物建设,1990—1995年,省编扫盲课本累计印发 60 多万册,市、区编写补充教材和读物达200多万册;省编脱盲后巩固提高教材《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实用科技》《人口教育初级读本》等40多万册,市、县编印各类巩固提高教材180多万册,做到参加学习人员人手一册。

在抓好扫盲工作的同时,各地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教育部门和县、乡政府将乡镇成人中心学校与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统筹规划,村成人学校与村小学、村文化大院统一规划,采取“建、改、扩”等办法建立新学校,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腾出的旧址改建为成人学校,将原规模较小的成人学校扩建。到1995年底,全省初步形成以县成人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成人教育办学网络。

全省还加强了扫盲教师和干部队伍配备与培训提高。选调年龄50 岁以下、通晓成教理论、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从事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对成教干部实行分级培训。1991—1995年,省里对县以上成人教育干部、成人中专校长和成人中心学校校长进行了全员培训,市、县对乡、村成人教育管理干部也进行了轮训。

经过不懈努力,全省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91—1995 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14万人。1995年,全省青壮年非盲率由1990年的91.9%提高到 97.4%。

山东扫盲攻坚战是在全国即将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首批在山东开辟的一个战场。我们自觉把山东扫盲纳入全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划,把实现“两基”同实现小康目标联系起来,按照国务院颁发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结合山东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扫盲攻坚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化政府行为、依法依规治教。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都加强了对扫盲攻坚战的领导和支持。省政府及时提出目标、指出思路、建立机构、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根据全国统一要求,先后成立了山东省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全省扫盲工作。各市地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扫盲攻坚战的具体组织指挥者。除了协调外部有关部门、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以外,在教育内部则是要扎扎实实地组织扫盲工作,集中解决随时出现的疑难问题。同时,随时注意解决好扫盲同改革、服务和稳定的关系。我们召开过多次工作调度会,把握形势,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教育部门狠抓了扫盲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档案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并通过督导检查,严把标准,保证把工作做真做实。为了激励扫盲工作的开展,各市地政府都加强了乡规民约的建设,《教育法》实施之后,进一步把扫盲纳入到法治轨道。

这次扫盲攻坚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调动、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力量一起参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这期间,全国成立了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并多次召集会议,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扫盲。会议一般由朱开轩、王明达主持。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都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我省的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各方力量,动员广大妇女、青年和战士积极投入扫盲。省妇联在组织妇女扫盲中做了大量工作,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有的在全国扫盲工作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团省委书记赵树丛在团中央召开的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和科技文化活动电话会议上介绍了山东各级团组织动员青年参与扫盲的经验,受到时任团中央书记李克强的称赞。正是由于各个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但最大限度调动了一切扫盲力量,而且最大限度减少了文盲死角,使分布在四面八方、边边落落的扫盲对象实现脱盲。

坚持“两基”并举并重,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是这次扫盲攻坚战的又一特点。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两基”,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任何一个奠基工程都离不开的基础。“两基”缺一不可,缺少一个,就没有发达的教育。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把20世纪末实现“两基”作为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同年,我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一盘棋的前提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主要由基础教育处负责,扫盲工作主要由成人教育处负责。二者互相配合,互相衔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则对两方面的工作全面督导,并对“两基”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代表省政府进行评估验收。各级教委不断为扫盲加油,又不断为“普九”加温,时刻注意防止“两基”分离或“两基”变成一基。在“两基”验收时,督导室、基教处和成教处的同志一起参加。在验收安排上,坚持有序原则:对没完成初等义务教育的单位不验收扫盲;没有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单位,不进行“普九”验收。这样就保证了“两基”同时进行,并举并重,一起实现。

这次扫盲攻坚战的第四个特点,就是抓住重点、难点,攻坚克难。攻坚就是啃硬骨头,而且越到后来越难啃。过去若干年的扫盲,成绩的确很大,但也相对容易。这次攻坚战面对的却是硬任务、硬指标,触及的是硬骨头,就是必须攻克的难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当时的主要难点所在,就地区而言,是山区、湖区和其他经济困难地区。这里的扫盲对象数量大、任务重,经济落后、工作条件差。就扫盲对象的成分而言,主要是农村妇女、流动人员和困难家庭的主要劳力。就观念而言,主要是传统的社会偏见,譬如说文盲照样生活、扫不扫无所谓,或认为扫盲工作是低等的“小儿科”“不正规”等等。攻克这些难点,靠一般号召不行,大而化之也不行,必须有针对性地有什么问题用什么措施,靠的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扎扎实实的实际工作及行之有效的办法,靠的是真本事、硬功夫。对于确实存在实际困难的地方,诸如人财物的短缺,政府部门也都给予重点倾斜和帮助。事实证明: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积极面对,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扫盲工作的所有难点都能攻克。

回顾当年的扫盲攻坚,在山东大地上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战场。一个个实战的扫盲阵地,上演着一出出生动的扫盲活剧,展现出一道道靓丽的扫盲风景线。那几年,我到过各市地的县、乡、村,特别是每到一个村,看到真正的实战阵地,都被那些动人的场景所吸引、感动和鼓舞。使我至今难忘的是那一支支战斗在第一线的扫盲工作队伍。他们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实战中焕发出的宝贵精神,诸如持之以恒、挖山不止的愚公移山精神,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顽强奋斗精神,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合作精神,任劳任怨、不计私利、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都深深地触动和教育着我。他们不愧是一支可敬可爱的队伍,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曾说过,扫盲工作最大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和无私奉献的队伍。这是十分正确的。

在扫盲攻坚进入冲刺的关键时刻,省教委1995年7月召开了扫盲工作调度会。强调坚持地把“两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加快普九的同时,继续给扫盲加温。以验促扫,继续奋战,夺取高标准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胜利。

1992年开始,省政府陆续对全省139 个县(市、区)进行“两基”评估验收,其中53个县(市、区)通过扫盲单项验收。1996年,全省建国后出生的15周岁以上青壮年人口非盲率,城镇、企事业单位达98%,农村达95% 以上;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7%以上;全省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或初级中等教育,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渠道。至此,全省已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目标。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率队来山东验收扫盲。经过检查团十天的分路考察,张天保最后宣布:山东省达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的标准,成为全国第九个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省。山东省被国家教委、财政部授予“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先进省”称号;莘县、郯城县、枣庄市台儿庄区、平原县、郓城县、邹城市等6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

山东扫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全省扫盲工作转向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发展。


作者:刘鸣泽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