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 回望这40年,我万千感慨。无数个历史性时刻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无数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发生在我身边,无数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激情满怀……作为一名退休老干部,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亲历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亲历和见证着富裕美好新孙伯建设的铿锵步伐。 回想起来,我是1965年10月参加工作,2000年12月退休。在孙伯呆了整整35年。改革开放这40年的变化就发生在我身边,且不说大都市的繁华巨变,农村的日新月异更是想都不敢想、说也说不完,基层农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多季一衣到一季多衣 1978年的我,好歹有个正式工作,虽然没有贫穷到衣不裹体、食不果腹,但也是一件衣服穿好几年。清一色的老粗布,毫无美感,衣服穿小了旧了再送给亲戚朋友,那时候我们在意的只是吃饱穿暖。而如今,衣服的花色、款式不断多样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已经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每年变化的时尚潮流。逢年过节添新衣也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生活好了,儿女孝顺,新衣服时时有。外贸服装、休闲服饰、纯棉制品、国内名牌、国际品牌等等,不胜枚举。 从想吃饱到能吃好 民以食为天。最令我难忘的是“三提五统、农业税”的取消,持续了2600多年征收“皇粮国税”的历史终因国家税费政策的调整而改写。现如今,种一亩小麦发放125元种粮补贴,这项政策给农民留下了一串温暖的记忆。茶余饭后,村民们开心地讨论着农业政策的变化,“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再说说“吃”。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村里很多人营养不足、瘦骨如柴,有的村民甚至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冬天里只能吃到萝卜白菜,后来有了蔬菜大棚我们才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今天,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也开始风靡起来。这就是从“吃饱”到“养生”。 从家徒四壁到琳琅满目 40年来,最突出的变化,莫属农村面貌。过去,在农村农民都自己用砖和石头自己砌,再涂上一层白灰。昏黄黯淡的灯泡,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一张床就是全部家当,八仙桌就是孩子写作业的桌子,家中除了必备的用具外什么也没有。如今农民生活好了,居民住房条件逐年改善,宽敞、明亮、洁净、舒适成为家家户户追捧的时尚。40年前那些低矮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迹,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绿化、亮化、硬化后,很多村俨然成了小花园。这两年又赶上了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新农村新社区越建越好,电梯户、花园洋房已经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家中的装修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即使在偏远山村,人们也盖上了小洋楼,家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差。 孙伯也由公社改乡、乡改镇,城乡一体化逐步完善。一个崭新的孙伯镇正在迅猛地发展。 从步行泥路到高速公路 说到“行”,过去村里的路都是村民走出来的泥路,一到下雨天,牛羊粪冲到路上,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上世纪八十年代,单位一把手能有一辆公车,配上一名专职司机,这就是好单位。轿车对于百姓来说,想都不敢想。交通工具以“洋车子”为主,那时候上海“永久”、青岛“大金鹿”等一些品牌自行车,能买一辆骑上也是满脸的骄傲。九十年代开始流行摩托车,我也花两千元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送孩子上学,那叫一个潇洒。后来嘉陵摩托车落伍了,又时兴踏板摩托车,家里又添了一辆“小木兰”,那时候的钱多实呀!如今,小轿车走进了千家万户,孩子有了工作,买上了小轿车,我跟着沾光,出门也坐上了轿车。远行则是高铁、飞机,从出行靠“11路”到现在的交通工具多样化,这是实实在在改革开放人民富裕的表现。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使许多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出现、变化着,也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也从不同的侧面映衬着我们孙伯镇的进步。习总书记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孙伯镇一个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逐梦前行!
作者:雷现勤 肥城市孙伯镇离退休老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