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推动云南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云南和平解放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近30年时间里,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云南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云南经济社会经历了恢复发展、曲折发展时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这一代人,说起来很有意思。生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都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刚刚读初一就遇到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整整10年又去插队当知青。农村插队的经历、到工厂从学徒到老师傅、到终于带着孩子考上大学读书的经历及经验,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深感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资文化生活的丰富,这是从我的结婚证上面盖的章看到的,我们的结婚证上面盖有椅子2把、瓜子已供、糖2公斤已供等章,那时候对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煤要煤票、买糖要糖票、买肉要肉票,城乡市场萧条,消费品特别是粮食供应非常紧张,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们家住在中学教师的宿舍,隔壁邻居范老师说,我这两个儿子,将来一个要找个卖煤的媳妇;一个要找个卖粮的媳妇,这样才能保证全家不愁吃、有煤做饭,可见当时你就是票也难买到需要的东西。我和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商量最多的就是怎么节约下粮票换点鸡蛋来补充营养。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大家都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是没法再维持,改革开放是水到渠成的顺势而为,是在大势所趋、国情所迫、国运所系、民情所需的基础上得以启动的,这是中国改革的全部动力,它不是有一个什么设计目标规划出来,是在改革开放这个过程中间逐渐获得的目标。 云南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是1980年从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到1983年,全省已实行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责任制生产队1.91万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9.5%。借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验,全省实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政策,把集体所有的荒山、林山、草山和轮歇地,以自留山或责任山的形式承包到户,兴办家庭农场和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但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发展仍然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改为向农民合同订购和市场采购,猪肉、蛋禽、内销茶叶、集体所有的木材一律放开自主经营。城市企业先是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按照上缴利润包干或递增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进而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和企业整顿。城市国有小型工商企业实行转让、租赁政策,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企业和各种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个体工商户。1979~1991年期间,云南为发展商品经济需要,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云南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对指令性计划项目和指标进行了清理,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到1992年,中国的票证全部取消,物资短缺问题消除了。至1999年,云南已经全部取消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政府只对烤烟指令性计划管理,对5种主要农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在工业生产中,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剩下两种。随着指令性计划的缩小,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逐步扩大,指导性计划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指导性计划成为云南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实现的主要形式。全省计划会议从原来的3天,减少为半天;每年编制的各行各业的计划文本也从22本减少为主要宏观经济的2-3本。 与此同时,云南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资审批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民间投资等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企业不使用政府性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取消审批,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进口减免税确认手续,努力使全省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云南突出重点,积极推进计划、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分配、行政管理、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有利于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改革40年来,云南紧紧抓住机遇求发展,生产总值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除个别年份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旱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增长速度稍低外,其余年份总体呈高速增长的态势。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2017年达到16531.34亿元,增长239.6倍。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5年(2011~2016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突破、两同步、两翻番”: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别突破万亿元大关,2016年生产总值达到14869.95亿元,5年平均增长10.1%,是云南少有的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的一个5年周期;规模以上固定投资完成15662.49亿元,年均增长22.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11元,年均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20元,年均增长11.1%,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2.29亿元,年均增长10.3%,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2.90亿元,年均增长13%,实现翻番。 从我们自己的衣食住行游看:改革前,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衣:衣服样式统一简单,人人清一色黑、灰、蓝,许多年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只要干净就可以。改革以后的现在,衣服裙子样式层出不穷,颜色多姿多彩,人们比时髦、时尚、休闲、好看;食:改革前,买肉要肉票。每一个人每一个月2公两肉票。我们全家7口人,每一个月1.4公斤肉票。那个时候大家都愿意买肥肉炼油炒菜吃,谁舍得吃瘦肉啊?现在大家去买肉,各种各样的肉,要多少有多少,卖肉的笑容满面、和蔼可亲,求你购买:“欢迎光临!请您挑选!”市场上新鲜的水果、蔬菜应有尽有,商户变着花样吸引顾客,物资供应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过去我们家的邻居老师想让儿子找卖粮卖煤的媳妇再也一去不返了。实际是她的两个儿子赶上了上大学和留学的好机会,一个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一个是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商店里各式各样的食品琳琅满目,让您选择,满大街的餐厅、食品店让你眼花缭乱。水果店里,各种各样的水果常年不断。住:我父亲还是厅级干部,一家7口人住30平方米的2间不配套房,这是当时比较好的,现在全家五兄姐妹每家人都住100多平方米的配套齐全商品房,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商品房;行:改革前,交通非常不便,当时去农村,汽车走了整整3天,我当知青3年,没有一次回到昆明家;也没有办法打电话;现在云南已经形成以铁路和公路为骨干,水运为补充,昆明、曲靖、蒙自、大理四大区域综合枢纽为链接,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连接、优势互补、高效便捷,连接川、渝、黔、桂、藏,走向南亚、东南亚,通边达海、内通外畅、城乡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6年,云南省拥有公路通车里程23.8万公里,其中等级公里20.1万公里、高速公路4134公里;拥有铁路里程4532.73公里;云南已形成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枢纽,12个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体系。民用机场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云南开通国内航线323条,国际航线57条,港澳台地区航线7条,全省航线总量387条,民用航空航线旅程31.99万公里;北京、上海、广州、南宁、贵阳等地至昆明的高铁已开通,飞机、高铁、汽车非常快速便捷,实现说走就走的愿望。改革前,通信不通畅,只能依靠写信,现在云南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81%,4G信号覆盖75%的乡镇,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还有方便快捷互联网。 云南虽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全省无处不体现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科技、教育、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处处展现迷人的风彩! 我退休后,我们单位的离退办非常关心老同志,经常组织离退休人员外出活动,我们一群游友经常出国出省旅游,我从退休到现在已经出国旅游50多次,除了重复去的国家,出国旅游的国家达到45个。去的国家多了,看到的也多了,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不稳定、治安状况不好,小偷防不胜防,更加觉得我们国家真好。国内我们也是一个省一个省地旅游,慢慢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此外,我们还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这是过去我这个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我感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国家充满了希望! 作者:杨安立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退休干部 |